狗的神话
女成年要“舞火狗”
在惠州龙门有个叫蓝田的地方,那里用一种叫“舞火狗”的仪式来宣告少女的成年。年轻女孩子要舞过三次火狗才能被准许谈情说爱,她们披上青色的棕树叶到月光下去跳舞,边跳边唱着“狗仔谣”。这时候,男孩子要在她们后面恶作剧式地放小鞭炮,把她们驱赶到村里的小河边沐浴。等女孩子们终于沐浴完毕,缠绵旖旎的男女对歌就可以开始了。蓝田村里的老妈妈,现在回忆起当年“舞火狗”的往事,还是一脸甜蜜。
这一有趣民俗的发现,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即将到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农历狗年,那么在民俗原生态保持得比较好的广东民间,究竟有多少种关于狗的民俗解释呢?
明明白白“狗崇拜”
一了解才知道,对狗的民间崇拜几乎和龙崇拜一样历时久远。从《山海经》时代开始,狗已是许多民族潜意识中的祖先神,并成为他们的民族图腾。这种强烈的狗崇拜,至今在岭南地区并不少见,苗、瑶、畲、仡佬等族都信奉犬型的祖先神盘瓠。狗崇拜在民族间表现得既有***性又有个性,成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肇庆的盘古王殿里,供奉的盘古王是狗头人身,至今仍享受不绝香火。
——广东有的地方的畲族人,在除夕要挂起狗头神像,全家人轮流嘴里咬着一根猪骨,学狗的样子绕桌子爬一圈,然后向狗头磕头为礼。有的还会背着狗绕着灯炉行三圈,然后才开始过年的种种仪式。广东丰顺县的畲民每年除夕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朝门外恭敬拜请,请外出巡游的“太公”回来受拜。拜后族长会对族人们讲述太公盘觚的非凡身世,让后世子孙不忘曾经有过的光荣。
——到了雷州半岛,祭石狗同样也是年初一的必要礼仪。这里遍地都是石狗,村头井边,有人处几乎就有石狗。石狗在这里是图腾象征,同样也是可以亵玩的游戏伙伴。人与狗的奇妙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在惠州龙门蓝田瑶乡,家家户户门口都养着至少一条狗,终身不离不弃,不能打狗、骂狗、吃狗肉。村子里的少女十二到十三岁间,至少要经历三次大型的“舞火狗”仪式,宣告自己的成年。本版使用的这幅由惠州当地农民画的年画就表现了“舞火狗”这一民俗。在当空的太阳里面有一只狗端坐哺育两个小孩,而这正是瑶族独特起源的蓝田版本——蓝田瑶族的祖先因为没有母亲的奶喂养,是吃狗奶长大的,认为狗是“再生之母”。
“狗崇拜”最早来源于《山海经》
这只化育万民,广受景仰的神犬,原型是盘觚。它的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的“犬封国”,其后的许多年,在正史和山野传说中不断反复穿插着出现,《晋纪》、《搜神记》、《后汉书》等中都有明文记载,瑶族的《盘王大歌》,苗族的《古老话》里还有关于它最深情的描述。
其中故事最详尽最成体系的可数《后汉书》:昔日高辛帝有犬戎之患,却一直征伐难克,于是诏令天下,说只要有谁能得到敌军首领吴将军的头,就高官厚禄,以美女妻之。当时高辛帝座下有只五色犬,名叫盘觚,得令后就衔一人头去拜访皇帝,群臣一看,那个人头就是吴将军的头,惊诧莫名。皇帝不能毁约,只能将女儿嫁给盘觚,盘觚不愿为官,负女走南山。三年后,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是为瑶族的祖先。因此瑶族人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表示不忘记自己是盘王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