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评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作为一个从六七岁开始听评书,到现在彻底放弃评书的听众,我觉得是时代的原因,人的因素,演员的原因。

时间原因1:

过去娱乐活动不发达,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基本上不会读书写字的人不多。听评书是他们唯一能得到的文化娱乐。听评书门槛低,花钱买茶就能听;听评书有文化,听完故事可以出去吹牛B;所以这种娱乐很受欢迎。

但不是现在。现在有许多新的娱乐形式,比讲故事更令人兴奋和有趣。谁会听评书?

时间原因2:

以前消息闭塞,讲故事的留个按钮。第二天不听就挠心挠肝。

现在网络传播速度太快了,你留一个按钮,一掏出手机什么都出来了,你想第二天就再也不来。

人为原因:

之前没得选,讲故事先生想怎么播就怎么播。30分钟讲故事的真实故事内容,10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20分钟都是硬水。各种赞架都是水长的模板。留下一个按钮,明天再来。

现在网文很多,观众听久了废话就腻了。你为什么不快点讲这个故事?有空听你墨迹,可以看几章小说。直接下载整本书,时不时拿出手机看两章。进度比等着讲故事快多了。现在的节奏这么快,没有人真的愿意以以前的节奏等待。

演员原因:

以前的演员都是旧社会淘汰无数人才的精英,个个身怀绝技。你说的不好。你真的饿死了!现在演员生活不错,但是能力下降了。他说的话干巴巴的,故事平平淡淡的,创作能力更差。老人说“三侠剑”,你也说“三侠剑”,一模一样。我为什么不听那个更有品位的老头的录音?

再者,书评,后面回顾前面的书,对于书评来说,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评价它。一千个人对同一件事有一千种看法。同一个《三国演义》有这么多版本。我为什么要再听你的?不就是期待听到不一样的吗?结果你的意见和你师傅的意见一样,那我为什么不听你师傅的呢?

这里推荐一个我心目中的新星:壮壮小朋友。

本来理工科出身的他,从事语言艺术的阻力比别人大。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A = C,B = C,那么A一定是B。

但是,对于语言来说,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效果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我就是这个意思”和“我就是这么想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细微之处给听众带来的感受不同而已)

但是,一旦他理解了语言中的音律等规则,理工科多年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立刻派上了用场。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强势的孩子恰到好处,比如语言的精炼,逻辑的严谨,论点插入的时机等等。,和理科应用题很像。

而且学历高,他也能判断出不一样的东西。

以上评论只针对讲故事部分,壮壮孩子的休闲部分还是有点乱,但观众似乎更喜欢他的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