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狂人日记》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往往是对《狂人日记》主题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狂人日记》反映了鲁迅几十年来研究中国病态社会的经历。其内容深刻,高度浓缩。第一次提出了封建“仁义道德吃人”的独白:“我看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每一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反正我也睡不着。我仔细读了很久,才透过缝隙看到字。纸上写满了两个字,是‘吃人’!”小说通过一个疯子的幻觉,在“仁义道德”的掩盖下,描绘了到处都是“洁白锋利的牙齿”,描绘了一个食人社会的特征:那些嘴唇涂着人油的食人者,用“狮子的凶猛之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排列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人肉盛宴”,编造了各种借口下的食人真相。
人类历史。这段独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是理解《狂人日记》和后来许多小说的思想钥匙。这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尖锐结论。鲁迅认为,中国的正史“画得太厚,充满了废话,所以很难找出细节。就像月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投射在发霉的苔藓上,只能看到一点点残破的影子。但如果看看野史和杂记,就更好理解了——”(鲁迅《盖华纪·忽思之四》)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仁义道德”所掩盖的中国历史的真实面目,加深了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憎恶。中国几千年剥削社会的历史,深刻地归结为“吃人”的历史,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狂人日记》在“仁、德、吃人”的主题下,着重揭露了封建家庭吃人观的罪恶。随后的小说对“仁义道德吃人”的思想进行了各个层面的深入挖掘和形象化,孔乙己和白光控诉了“吃人”知识分子的封建教育观。《药》和《阿q正传》揭露了封建正统和等级制度“吞噬”民族灵魂的罪恶;福指责封建社会“吃”劳动妇女。《兄弟》是对封建孝道观念的嘲讽“吃人”;故乡表现了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社戏表现了封建思想对孩子的摧残;长明灯和药,表现了统治阶级对革命者的迫害;等一下。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封建阵营的普遍轰炸,那么后续作品就是对各种明碉堡的重点爆破。尤其是加持,让《狂人日记》的“礼教吃人”主题显得尤为深刻。1925年,鲁迅在《灯下随笔》中沉痛地指出:“自文明以来,已经安排了大大小小无数次人肉的盛宴。人吃人,在这个领域被吃。用凶手愚蠢的欢呼掩盖可怜的弱者的哭泣,更不用说妇女和儿童了。”祥林嫂就是在这个“会场”被吃掉的女人的代表。这个形象是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悲剧人物,其典型特征是鲁迅对旧社会千千不幸者命运的深刻观察。《祝福》通过这一模式,深刻而具体地揭示了封建阶级编造“肮脏”、“不道德”、“谬误”等各种吃人理由,掩盖祥林嫂悲壮的哭诉,然后一步步咽下去的全过程。当时徐守尚评价说:“《祝福》描写了一个旧社会的女性受害者,极其深刻。知世之悲剧,不在阿毛难吃,而在伦理难吃祥林嫂。”它确实击中要害,切中要害。如果说《狂人日记》用愤怒的呐喊表达了礼教吃人的主题,那么《祝福》在探讨这一主题时就是充满血泪的控诉,思想更加细腻,艺术更加成熟..
至于《医学》和《阿q正传》中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内容,也是《狂人日记》中批判封建主义内容的发展。这些作品生动地告诉读者,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是愚昧麻木的民众没有被唤醒,而穷人愚昧麻木的原因是顾久先生的“老行书”。是“老流水书”里的“仁义道德”扭曲了民众的灵魂,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吃”甚至有意无意地加入了“吃人”的行列,对“铁屋子”里清醒的人产生了仇恨。从另一个角度看,革命者未能治愈这些可怜人的精神创伤,也未能唤醒这些仍有一些自发反抗要求的人加入革命行列,而只是少数勇者“在孤独中驰骋”,他们的失败当然是必然的。这恰恰是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完全反映。在革命的风暴中,群众对革命者毫无了解,麻木不仁,这也反映了封建观念毒害人民的悲惨程度。麻木和意识的缺失,揭露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是为了从耻辱中唤起人们的“疗愈注意力”,使人们研究这种“耻辱”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从而奋起刷新民族精神,改变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境遇,也改变整个国家的贫困面貌。这些都是《狂人日记》对封建“仁义道德”批判的吃人本质的拓展和深度挖掘。
《狂人日记》传达了向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宣战的宏大意图,从根本上颠覆了整个旧的精神文化体系。1919 11 10月,《新青年》出版了武玉的《吃人与伦理》。文章尖锐而清晰地抓住了《狂人日记》的精神内核,醒目地将食人和伦理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提取出来并加以并列。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各种食人的例子,后来归结为礼教的残酷性。末了,他大声叫道:“孔二先生的礼教到了极致,杀人吃人真是残忍。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了圣贤!也不是为礼教而生!什么“文”和“忠烈宫”都是吃人的人为了欺骗我们而设下的陷阱!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了!吃人关乎伦理!讲伦理的都是食人族!”武玉的哭泣证明了《狂人日记》的巨大精神震撼。因为鲁迅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基础,想把整个历史翻过来,所以回应也是对整个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的宣战,绝不是偏激的偏激之谈。
因此,揭露封建“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是《狂人日记》的思想内核,也是“五四”时期鲁迅小说的思想大纲,具有“深刻的刺激、巨大的震撼和持久的影响”。(张梦阳《中国鲁迅研究通史·宏观反思卷》)。
第二,从艺术形象上,《狂人日记》中的人物用粗线条勾勒出来,为鲁迅的其他小说提供了可以继续“提炼”的“粗糙人物”。
《狂人日记》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包括古久先生、赵贵翁、大哥、大夫、佃户、抡过县令、扇过君子嘴的人、酋长霸占妻子、老子娘被债主逼死、二十左右的人。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反封建的觉醒派、顽固反动的“食人族”和无知麻木的“沉睡者”。这些艺术形象具有轮廓性、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特点。这些人物中,除了主角“疯子”,其余都用粗线条勾勒出来。但“他们”为鲁迅的其他小说提供了“轮廓”和“空白”。在《狂人日记》之后的小说中,通过“整理”,塑造了许多多肉的模型。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系列的艺术形象来解释。
(1)觉醒者是第一批自觉反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知识分子。狂人本质上是作者反封建宣言的代言人,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疯子的疯狂,其实是对封建伦理规范的反叛行为。他出身于旧封建阵营,形势一清二楚,造反也一针见血。第三篇日记说:“他们能吃人,未必能吃我——他们反目成仇,就说人缺德。我还记得我大哥教我说话。我再好的人,我翻他几句,他也会绕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会说,‘神奇的手不一样’。我能猜到他们在那里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再说,也该吃饭了。”在第十一篇日记里,“疯子”说,“我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坐在堂前乘凉。我大哥说我爸妈生病了,儿子要割下一块肉,等肉熟了请他吃。”这些记述虽然也包含了狂人的妄想和过敏,但间接表现了他对封建教育和儒家思想的不满。“从来没有,对不对?”他的这一意义重大的命题,大胆地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具有反传统的倾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现象,踢开了“旧流水账”。这些叛逆行为通过精神病人的特点表现出来,并使艺术形象带有寓言和漫画色彩。这为后来的作品塑造这类形象提供了具体的可能性。于霞是一个“疯子”,他生活和体现在一个疯子的基础上。他所宣扬的革命真理在“普通人”眼中无异于“疯癫”,与疯子相比,于霞的思想路线更加清晰。而不是“那些谦虚”的谈救孩子(鲁迅答恒先生),而是高呼“清朝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革命口号,为这个理想英勇献身。《长明灯》中的“狂人”是为了熄灭象征封建统治的“神灯”。向“庙”里“放把火”,是“扫除这些食人者,撕掉筵席,毁掉厨房”(鲁迅《灯下写作》)的激进革命行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李大钊看了这部小说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认为这是他要‘灭神灯’、‘放火’的征兆。这是《狂人日记》中他高喊‘救救孩子’后紧接着的战斗号角。"
(刘弄潮《李大钊与鲁迅的战斗友谊》)这个评论的确是一个革命者对革命文艺的独特见解,是思想家心心相印的体现。这些是典型的成熟的革命民主战士。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鲁迅思想的发展。
(2)“食人族”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圈的真正“主人”——地主阶级统治者。作为一个食人者,赵贵翁的形象在《狂人日记》中也是被勾勒的,模糊的,讽喻的。但作为一种“基本模式”,贯穿了后来的小说。
《精雕细刻》塑造了许多形神兼备的立体形象。比如《风波》中的赵大师,《阿q正传》中的赵大师,《祝福》中的鲁大师,《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伟人等等。《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这些人物的相似之处:“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懦弱,狐狸的狡猾”。他们通过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革命来维持他们腐朽黑暗的统治。对于醒过来的人,带着狮子的凶猛之心,会想把它吃掉,然后用兔子的懦弱和狐狸的狡猾,试图把它吃掉:“准备下一个疯子的名字”,然后“大家开始齐心协力,分不清谁打中了第一个,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对于愚昧弱小的市民来说,他们“吃”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肉体的空壳,“从昏睡到死亡”(鲁迅《呐喊》导言)。鲁迅在对赵贵翁后期《赵贵翁》进行具象化处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从人物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关系来塑造这样的人物,这反映了鲁迅接受阶级理论前后的思想发展。
(3)“沉睡”的人,即封建思想道德的全方位受害者和封建社会舆论界的各类人物,是被几十年的沉重压迫而从肉体到精神畸形的人。他们屈服于生活,认命,忠诚到麻木的地步。这是鲁迅试图刻画的一个形象。在鲁迅小说的悲剧主人公周围,总有这样的群体。这些“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虽“不幸”却“无可争议”,甚至参与到“吃人”的行列中。他们是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因而构成了社会的一大不幸。他们在嘲笑和奚落中被残酷对待,被社会践踏,甚至死亡。鲁迅注重塑造这样的形象,以表达他的深刻思想。这一形象涉及《狂人日记》中的许多对象:医生、房客、儿童、殴打法官的人等等。但是,这些形象都有“粗糙”的特点。在鲁迅后期的小说中,这些形象以愚昧麻木的人的形象再现于悲剧主人公的周围,如韦庄的人、鲁镇咸亨酒店的人。或者作为其他小说的主角,用浓墨重彩的手法画出来,比如花老栓、润土。如果说《狂人日记》中这些“睡着的人”的形象是意象化的,是* * *性的,那么在鲁迅后期的小说中,这些形象的描写越来越清晰具体,个性也越来越突出。鲁迅先生“把精神寄托在被虐待的人身上,于是开始呼喊,最后来和我们这些被践踏被虐待的人一起嚎叫。”
(欧阳范海谈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基本认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素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苦难,引起治疗的注意。”(鲁迅《我怎样开始一部小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角度来理解《狂人日记》对鲁迅小说的“提纲”意义。
一部作品成为多部作品的总纲,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学现象?
首先,这种偶然的文学现象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必然。
从辛亥革命到1918,长夜漫漫,风雨如磐石,鲁迅的心沉重如大石头。在孤独和沮丧中,他通过研究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他的痛苦和探索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历史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像鲁迅这样的大思想家,不免犹豫,不得不在沉默中度过自己的宝贵岁月。然而,当历史前进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决定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的时候到了,文学革命运动已经开始了。历史给作家提出了新的任务,比如《狂人日记》。
《在寂静中》的惊雷,吹响了反封建战斗的号角。作者说是“意在揭露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危害”(鲁迅《新文学系两部小说序》),所谓“家族制度”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也就是说,这部小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作者通过一个疯子的口,喊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的响亮声音: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必须彻底消灭!”这是五四运动前夕的第一声春雷。”(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
《狂人日记》以十三篇日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熔铸了鲁迅先生几十年来研究中国病态社会的经验,因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政治色彩,使鲁迅在后期作品中进一步挖掘和形象化《狂人日记》中的深刻思想成为可能。如果把鲁迅对中国历史的长期研究比作“思想探索”,那么《狂人日记》的出版就是五四前夕地下思想火种的突破而引起的“思想井喷”。正如曹聚仁所说:“他对过去的幻灭和对现实的悲观都是来源于痛苦的经历,不是脱口而出,而是对未来的‘乐观’持保留态度,正视现实,不作空洞的乐观思想。”(曹聚仁评鲁迅研究)
《狂人日记》以“揭露封建家庭制度和伦理道德的罪恶”为主题,同时对“一本旧流水账”的各种伦理原则进行了全方位的射击。但由于《狂人日记》主题和呈现形式的需要,有些内容只能用象征性的大纲来描述。这使得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对“思想井喷”的突破口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因此,《狂人日记》成为鲁迅的总纲,与鲁迅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张梦阳先生说:“他(鲁迅)的思想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精神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说,鲁迅是中国现代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国精神文化革命的一些本质方面。”(张梦阳《中国鲁迅研究通史·宏观反思卷》)。
其次。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与鲁迅特殊的创作经历有关。
鲁迅在不同时期对文学的战斗功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最孤独苦闷的时期,也是他冷静探索的时期。辛亥革命的失败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情感痛苦。革命后期的黑暗,换医的情况,混乱的现实,迫使他越来越深入的思考。这一时期,鲁迅冷却了年轻时文艺救国的激情。所以,五四前夕,鲁迅并没有准备以文学为武器去战斗。他写《狂人日记》的目的是为了“安慰那些在孤独中奔跑的勇者”。然而,当《狂人日记》产生巨大的“轰炸效应”时,鲁迅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的特殊战斗作用,他作为反封建战士的革命激情和作为作家的创作热情重新被点燃。鲁迅深知《狂人日记》之所以有巨大的轰炸效应,是其思想的深刻,铸就了鲁迅几十年来研究中国病态社会的经验。鲁迅在1918年8月20日写给徐守尚的信中,曾说写《狂人日记》的思想动机是:“因为偶尔读《通鉴》,认识到中国人还是吃人的,所以写了这篇文章。这种发现有很大的关系,知者犹尴尬。”从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这当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没有这个发现,“五四时期的反封建火焰不可能喷得这么猛烈。”而且,“揭露人民的弱点”和“改造国民性”并不只是作者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也可以说是客观现实向当时进步的革命文艺界提出的战斗任务。”(王靖雯《阿q正传与国民性》)
《狂人日记》作为十三篇日记形式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用来公布鲁迅以政治的方式研究中国病态社会的经验。因此,鲁迅从《狂人日记》的“轰炸效应”中得到了启示:通过更具体、更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进一步挖掘《狂人日记》的思想。于是,“狂人”之后一个个走出来的艺术典范进入了世界文学形象的画廊。
《狂人日记》成为五四时期鲁迅小说的总纲。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是由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历程和特殊的创作经历决定的。了解和研究这一文学现象,对于我们理解鲁迅作为作家的创作思想和风格,作为思想家的伟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革命家的伟大人格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