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开国大典元年(公元前122年),记述了中国约3000年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列传12本,表10张,书8本,世家30家,列传70本,* * 130本。

“编年史”其实就是皇帝的传记,因为皇帝是掌管国家事务的最高元首,为他们的传记而称之为“编年史”,显示了整个世界的位置,使官民在一定的纪律下行动。

同时也是本书的总纲,按时间顺序记录。在《史记》的写作中,司马迁采用了把现在稍微远一点的细节化的方法,时代越远越详细。“本纪”的由来,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匡正万物”的创始人。把项羽列入“年表”,是出于秦汉政治的出现,以及对其人格的尊重。

“表”,所以把事件罗列出来,这样轮廓醒目,化繁为简,一目了然,便于查看和检索。

“书”是记载历代章句和国家法典的专章,以阐明古今制度的演变。除非历史学家熟悉轶事,否则不可能写一本书。班固的《汉书》改名为《志》,成为通例。《书》的修订为研究各种专题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家》是诸侯王国的记录。这是因为诸侯立国,承袭家族,后代承袭,这就给了他们一个传记,叫家族。从西周大封建到春秋战国,诸侯国相继称霸全国,用“世家大族”这种体裁来形容这种情况是非常恰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列入“家”是个例外。孔子虽然不是太子,但他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家一家独大。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被列入“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至于陈涉,他不仅是第一个起兵反秦的领袖,也是三代以来第一个反对文官残暴统治的人,他建立了许多死于秦国的诸侯。司马迁把他列为“名门望族”,并把他的功绩与唐、吴、孔子的《春秋》相提并论,把他写成一个震惊秦王朝统治、称霸天下的伟大历史英雄,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传记是对皇帝和王子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记录。有单一通行证、联合通行证和类别通行证。单传是一个人写的传记,如《尚军传》、《李斯传》。合传是两个人以上写的,比如《严观传》、《老庄沈晗传》。类型传记是指同一类人物在一部传记中的活动,如《儒林外史》、《官员传》、《刺客传》等。司马迁以列传的形式记录了当时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如《匈奴列传》、《高丽列传》、《大宛列传》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70本传记的最后一本是《太史公序》,把序放在书末,这是古代文人著书的惯例。

总之,司马迁写《史记》叙述帝王、贵胄、人物、法规、各表,涵盖了各个时代,包括几百代,打破了《春秋》的编年史和官话的地域划分。

历史记录的评价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大纲》一书中,称赞《史记》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目的是要知道说什么。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功不可没。

第一,建立优秀的通史流派。《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通史名著。说它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或者说它是世界上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都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比较一下,就会很清楚。正因为史记可以写成一本书,开了先例,树立了榜样,所以沿袭这种体裁编修历史的人也就纷纷开始了。通史家风格一直影响着现代史学的研究和写作。

第二,确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在中国古代,史学被纳入儒家经典的范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因此,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文艺志》都把史部的书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编撰《史记》以来,专门的历史著作越来越多。因此,为了适应新的要求,晋代荀胥将古籍分为四部:A部记载六艺小学,B部记载诸子武艺,C部记载帝王史记,D部记载诗文。由此,史学在中国学术领域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思考饮水思源,应该归功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史传文学传统的确立。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手段尤为巧妙。往往把一些极其复杂的事实处理得非常妥当有序,然后高瞻远瞩,学识渊博,文字生动,笔法锤炼,感情饱满,信手拈来,形象生动,让人“惊呼拍手,不知何故。”(《容斋随笔·史记》之美)

《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传记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对魏晋小说、唐宋古文乃至宋元戏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

当然,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最高理想是“了解古今之变,成为研究天人关系时的统一说法”。就是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对《史记》的具体研究,会留给我们更深刻的理解。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主要有四点:一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各民族发展来源的说法,将中原、荆楚、吴越、秦龙、两广、云贵、塞北、东北等地的国家和民族都视为史记中的黄帝子孙,对中国两千年来这个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形成和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司马迁写汉朝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用兵的时候,总是站在反对好战、反对扩张、反对掠夺的立场上。他追求的是各民族平等、友好、和谐共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朋友。

二是其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这被认为是国家的强大基础;反对单打中的“重本抑末”,提倡“工”“农”“商”“危”并重;反对对工商业者的政治歧视,而是赞扬他们的技能和才能,为他们立碑等等。

三是其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缩影,司马迁是先秦文人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记录史记,而是明确的为了“立说”。因此,《史记》突出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和理想社会的光芒,以及对现实政治和现实社会的各种批判。有些相当深刻准确,甚至有些两千年来常读常新。

四是贯彻书中英雄主义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史记》中司马迁所歌颂的英雄,几乎都是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可以为了某些信仰和原则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宝仁舒安》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不同。”他遭受阉割,痛苦不堪。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举的例子是“王文被捕,演《周易》”;钟繇写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对《离骚》的赞颂;左丘是盲人,有“官话”;孙子兵法修订版之尺;不是蜀,世传《陆兰》;韩非囚禁秦,表示为难、孤独和愤怒;诗三百首,一般归于圣贤动怒之举。这个人有一种停滞感,不能理解他的方式,所以他讲述过去,思考新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史记》中所歌颂的艰苦奋斗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在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予我们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文学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朝代“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第一次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有震惊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众所周知的臣子如管仲、晏婴、萧何、张亮;有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等无敌明星;有吴起、商鞅、赵武灵王等改革家;其他节俭型的还有屈原和秦望;口头辩论型有张仪、苏秦、李诗琪;侠义类型有卢忠廉、荆轲、朱家尖、郭杰;搞笑的有春雨坤,有芳等等。它们五花八门,大约有一百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记》中的人物与先秦文学中的人物的显著区别在于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重揣摩每个情节和场景的具体情况,力求写实地表现每个人物的心理性格,所以《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中的人物设计的对话都极其精彩。我想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廉颇蔺相如传》、《荆轲传》中对情节、场景的具体描写,如“完满归赵”、“渑池会”、“易水别”、“秦婷突变”;通过分析《项羽本纪》和《高祖列传》中关于项羽、刘邦和张亮的对话,我们会被作者高超的智谋深深迷住。《汉高祖列传》里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时候,项羽的手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刘邦居然说:‘我夹到脚趾头了!’“这是刘邦极其聪明、迅捷、自然的条件反射般的即兴发挥,同时又“大度”、谩骂、调侃的生动写照!项羽被围,听说汉军夜间四面楚歌,他“慨叹,为自己作诗一首:‘拔山就怒天下,不利就不死。不死又能怎样,但是担心又能怎样?”“清代周亮公说:“什么时候注的?妃子死了儿女散了,马儿逃了,她迷上了小泽,没空写歌写诗!如果有作品,谁会闻到,谁会记住?我就叫这个字数,不管有没有事,应该是太史公的笔来补。”这种说法可谓是《史记》文学性的一些重要秘密。也正是从这几个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了跨越式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很短,但整部作品就像一首诗,比如《伯夷传》、《屈原传》、《游侠传》。而《史记》大量篇章的抒情性在于对作品的叙述和论述,以及叙述和描写中强烈的爱恨情仇的感情。如《项羽本纪》、《魏公子传》、《李将军传》。整部《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是一首恨的诅咒,是一首饱含作者血泪的悲歌。鲁迅曾说,司马迁“厌恶做弄臣,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深感惭愧,把怪诞传给后代。虽背《春秋》之义,乃史家之杰作,离骚无韵。”(《中国文学史大纲》)史记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性在历代“正史”中是最强烈、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决定了中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如思想上以史为鉴,具有启发性;形式简短,强调人物的表现,而不是材料的丰富完整,以及语言的细腻抒情。《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对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中众多的主题,《史记》中众多的人物范式,《史记》中众多的情节和场景,为后来的小说和戏剧开辟了无数的方法。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建立具有世界意义。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把古希腊的普鲁塔克称为“穹高列传”。普鲁塔克生于公元46年左右,卒于公元120年。他写了50部传记(翻译成希腊罗马传记),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对比中国古代史中的普鲁塔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晚出生14年,比司马迁晚出生191年。司马迁的《史记》比普鲁塔克的传记早了差不多两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