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简介

巴金(1904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笔名裴淦、宇易、王文慧。四川成都。1920进入成都外国语学院。1923逃离封建家庭,在上海和南京的中学读书。1927年初,他去法国留学,写了第一部小说《死》,以巴金的笔名出版。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1929年至1937年,在小说《激流三部曲》中创作了《家》,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创作完成了《海之梦》、《春之秋》、《缎子》、《萌芽》(雪)、《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雾),被鲁迅称为“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为数不多的好作家中的作家”(《答与关于抗日统一战线》)。其间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刊物包括《文记月刊》、《文学丛书》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投身抗日文化活动,主编《呐喊》。《王久日报》等报刊先后创作了《家》、《春秋》续集、《抗战小说三部曲》(又名《火》)等,出版了《回春草》、《小人物的事》、《随笔》、《怨与龙》、《虎与狗》等短篇小说集。抗战后期和抗战后,巴金的创作转向批判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对即将崩溃的旧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指责和抨击。具有艺术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和长篇小说《寒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担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主编《收获》杂志。他热心关注和支持各种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活动,多次在国外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并发起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中、散文集、散文集、巴金近期作品、散文集五部、巴金六十年文选等。创作回忆录等。建国前中国人民的大部分著作被收入14卷《巴金文集》,新编纂的《巴金全集》从1986开始陆续出版。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了。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巴金的小说创作最著名的是以旧家庭的崩溃和年轻一代的反叛为题材的作品。《家》是这方面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它震撼了几代年轻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优美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注自己感情的洪流,细腻独特,自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