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是指社会组织吗?有哪些名人和作品?

晚清小说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一支强有力的翅膀。它们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失败和镇压义和团运动后蓬勃发展,是“群体意识到政府的弊端并试图根治,有掴之意”的社会进步意识的客观反映。它们的出现和流行意味着20世纪初中国人自我觉醒的开始,也反映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将要灭亡的预兆。他们是现代历史的作者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如果晚清小说只是“社会史料”(胡适的话),其审美价值就大受限制。因为,晚清的小说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绝对客观”的描写,而且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探索,甚至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防、法律、教育、女性都做出了观察、分析和思考。这些都显示了有识之士救国救民的意志和志向。可以说,晚清所有的优秀小说都与当时知识分子的救亡运动密切相关。晚清小说也反映了人心的飞跃。——作家透视社会的心电图和作家拍下的人民心弦的痕迹。称之为“谴责小说”合适吗?因为晚清小说出于“犬儒主义”对社会的批判,其对黑暗现实的精辟描写,也完全符合“把垂死的一切都送进阴间”的讽刺文学特征。诚然,“辞浮于表,笔无隐锋”是小说家缺乏文学涵养的一种表现,但也要看到,这是当时人民不愿沉沦和屈辱心灵的一种反映。国运处于危急关头,清廷无望,大众失望,动辄指责,而小说家以夸张的漫画笔触严厉鞭挞丑恶的现实,恰恰符合时代的要求。小说家喜欢“时间上的爱好”,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会笑着骂“爱好”呢?这是利民人民“情感世界”的写照!小说家的笑声和声讨中隐藏着对现实社会的强大否定力量。晚清小说不同于唐代传奇,不同于宋元故事,不同于明代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小说家们展开了审视整个社会的广阔视野,以现代意识透视社会。晚清小说堪称“历史之笔”。晚清小说中的意象由“生命”和“自我”构成。作家不仅再现生活,也体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就、吴、刘鹗和这四位小说家而言,他们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小说中对客观世界的描写,实际上是小说家主观直觉和精神活动的记录。小说家的创作实际上是对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深刻观察的积极回应。晚清小说家,良心正直,真正介入生活,介入灵魂。他们愤怒地揭露社会的腐朽,也非常重视揭露统治那个社会的精英们道德情操的崩溃。和吴对那些“兽心人面”的精雕细刻,其实质是揭示“吃人”现象,却未能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样提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小说家的笔触往往直指“官场”和“士大夫”,是对统治结构和士大夫意识形态的尖锐批判。小说充满了作家的情怀,都从自己的角度强烈否定现实世界:李伯元从一面魔镜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好的官员;刘鹗独树一帜,着重考察正直却残忍的血性;吴看透了坏官得势,好官湮灭的畸形现实;曾朴着重描写那些中央官员的软弱、愚昧和空谈,暗示这些“朝廷的栋梁”再也支撑不住那些摇摇欲坠的建筑了。李伯元举起一把锋利的匕首,震撼了世界。可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是宋元兴起以来,大胆猛烈抨击官僚结构的第一人。曾朴直面宫廷,以同情之心描绘中外革命者形象的勇气令人惊叹。吴塑造的吴继之和"九死一生"两个形象,意味着末代封建官场发生了新的离心力,反映了文人的思想变化。而刘鹗则是从封建王朝扶持的“清官”做起,颇有新意。刘鹗对民间疾苦的描写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也情不自禁地描写了民间不堪忍受的斗争,表现了他们心灵的闪光。晚清小说艺术蔚为大观:以夸张见长,刘鹗以速写见长,吴以透视见长,以文采丰富。在晚清的文远,小说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有力翅膀之一。从四位小说家来看,他们都勇于吸收外国文化思想和外国小说艺术,思想开放。四位小说家都厌恶科举功名,生活在民间,这是他们吸收社会进步意识的客观条件。当然,他们的自性和客观生活性是不平衡的。众所周知,和吴是改良派,刘鹗是封建唯心主义者,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他们的思想是复杂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刘鹗的哭,的笑,吴的玩世不恭,对历史的描摹,也许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但都是对现实的执着,对众生的眷恋。晚清大部分小说家的自我意识范围是改良主义的,但他们作品中生成的潜在意义是对封建统治的身体破坏性。我们在评论他的作品时,必须突破小说家自我意识的范围,发掘作品的客观意义。晚清小说也雄辩地证明,小说家在创作时往往会突破“封闭的自我”。晚清小说家们清楚地看到了,并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现实世界满目疮痍、疲惫不堪的样子。其实这是他们世界观最明显的体现。虽然他们未能直接提出改变现实的正确途径,但作为作家,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晚清小说研究要突破封闭僵化的体系。评论者首先要扬弃自己,研究作品的内部,发掘作家的灵魂,注重从生活和历史中发现其审美价值。使疏远这种架空式的批判,作品本身,热衷于给小说家贴标签,或者谈论他的世界观,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意义。以往从阶级符号学的角度来评判晚清小说,结果是把包含森罗生平的小说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外壳,实在是一种“缘木求鱼”的方式。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必须有质的变化。晚清小说是历史的投影,是中国讽刺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是现代小说的第一个。-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又一个繁荣期的重要标志。李伯元(1867-1906)写了《官场现形记》,分五个部分,共六十章。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轰动社会效果的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组成,涉及清政府从皇帝、皇太后到小官吏的100多名官员,将这些官僚的种种恶行和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贪污公款、收受贿赂、枉法裁判;或者卖官鬻爵,发大财;或者名曰“然而”,实则害民;或者装官,不要脸;或者谄媚怕外国,充满奴性。作品就像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丑恶画面的长卷,触及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的写法在模仿《儒林外史》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散漫的讽刺手法,往往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人物的声音、声部、体态。他还善于描写细节,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后来很多模仿,这是一大看点。《二十年见证的奇人现状》是吴(1866-1910)写的,一共108遍。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从父亲去世开始到生意失败的近200个短篇故事,勾勒出从中法战争到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奇奇怪怪的情况,反映了比《官场现形》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除了官场之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学领域、医生、占星家、三教九流。揭露中国日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俗和社情民情,颇有深意,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可以帮助读者看透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注定的、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结构完整,让读者感到亲切可信,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先例。结构也很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全书结构的主线。同时通过倒叙和插值的方式有机结合,使整本书简洁、方便、无缝。刘鹗(1857-1909)所著《老残游记》,共二十篇。刘鹗是企业家和学者,不是专业作家,但作为作家的名号远胜于企业家和学者。这部小说是他晚年写的自传体未完成作品。小说以庸医老残(铁英饰)为主角,叙述了他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经历和活动,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员的残暴昏庸、人民的贫困压迫等。,特别是抨击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滥权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民族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是对象、景物还是叙事,都能画得惟妙惟肖,比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色,胡明的评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等。,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它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三、精巧的结构艺术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旅行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运用散文的叙事风格,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有机结合,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征。曾朴的《恶之花》(1872-1935),35次。《孽海花》是一部兼具谴责小说、历史小说和政治小说特征的小说。在小说《金淑》(文清)中获得一等奖后,他在苏州娶了名妓傅为妾。后来,他奉命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随身带着傅;回国后,金在北京病逝,傅离开金家,到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来她去了天津当妓女,叫赛金花。小说以金和傅的故事为基础,生动描述了同治至光绪三十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和政治社会变迁,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贵人,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他还热情赞扬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爱国民族民主革命救国的思想。小说里写的人物都是影射的。在具体的写作中,作者采用近代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网络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起伏跌宕,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东西交错,给人以如花似珠的感觉。作者还精于细节描写,用词华丽,只需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神态尽善尽美,所以鲁迅称赞其“结构巧妙,文采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