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小说的铺垫问题
这个点有时会被黑暗吞噬,有时又会像宣纸上晕开的一张底片墨汁,逐渐放大,最后照亮整个黑暗。
看完了《茅山后裔》,又看了《秘密之主》。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发现两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伏笔。
之前看过很多网上的文章,很多读者把伏笔叫做“挖坑”,后面呼应的时候也叫做“填坑”。
但是很多网文里的挖坑真的很像一个坑,一个人为的坑,但是这两部小说里的坑是天然的。似乎从小说诞生的那一刻起,坑就自然形成了,毫无违和感。
比如《秘密之主》中有一段,主角看到一个孕妇被老板抛弃。一般情况下,主角会用第二视觉看一眼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但作者并没有写那段话。我以为是作者的疏忽,但是翻了一页,主角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只是想不通,没有再去想。
第一本书的结尾,那个消失了很久的女人又挺着大肚子出现了。主角最后发现这个女人肚子里有恶灵,小说反复提示“不能直视上帝”。这个伏笔很精彩。
比如我读《茅山后裔》的时候,这样的场景就不少,但我注意到的是,在正文里,作者填了一个外文文章的坑,从时间上判断,作者当时还没有写外文文章。
这两位作者在挖坑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所有的小坑都是一起挖的,只有进了坑之后,读者才发现,这些小坑是互相连接的,变成了一个巨坑。这种奇妙,让我惊叹不已。
那么这么精彩的伏笔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只解释作者高深的技巧是牵强的。
我看过很多网上的文章。有的作者随意挖坑。很多洞是一次性的,不能用第二次,两者之间有礼貌的距离。这种挖掘方式有趣,但也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但是网文是每天发布的,所以不能修改,因为即使作者修改了,读者也很少会想再看一遍。所以似乎随意挖坑更适合网文。
但是《茅山后裔》和《秘主》这两个网文是怎么出来的呢?作者是否写完全文,修改后再发表?
但是鱿鱼在插页里说的很清楚,他最多只有两章可以保存。
那么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
1.?用一个极其详细的大纲把所有的故事线分开,在开始写文章之前,在大纲上注明每个伏笔的时间。这应该是最保守的做法,但这种情况下,剧情难免会感觉有点固定,有时候即使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牺牲人物或者改变大纲。
2.?写两个提纲,一个主提纲,一个伏笔提纲。按照文章的大方向和时间线写伏笔线。可能有一条,两条,或者无数条伏笔,但这都不重要。让伏笔线像河流一样,独立发展,然后汇入大海。伏笔不影响性格,性格还是自然成长,客观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