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汉奸唐斌是如何成为清官的?
唐彬在稳定清朝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化统治。唐彬绝对投降清朝统治者,处处重视朝廷思想,以焚烧所谓“淫秽小说”为名清洗文化刊物。《明史》编辑稿也能迎合清朝统治者的口味。当时围绕明史编纂的斗争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血案。庄廷毅、戴名世等一大批热血中国知识分子,为保存历史的本来面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汉族的典籍被禁毁,满目疮痍。但前朝的书籍和记载,多以重修之名,进行删改。古籍检索往往要么缺失,要么片面,甚至失真。鲁迅后来明确表示,世人后世若读满文《四库全书》,绝不会想到中国还有很多有骨气的人。
唐彬最大的亮点在于,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之后,他被确立并提升为典型的中国官方知识分子,这对于谦逊简朴的唐彬是一种安慰。
雍正十年(1732),雍正帝为了巩固“文字狱”的成果,将去世46年的唐彬树立为汉官的榜样,并下大力气对他进行表彰,纳入神仙祠,目的是让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以他为榜样。清朝末年,贤良寺的信众有175人,大部分是有功的满族人和部分汉族人,大部分享有崇高的头衔,如太傅、太保、少保、大学士等。相比之下,唐斌就处于较低的层次。虽然排在大臣之列,但当时有满汉两个大臣。汉朝的官员见到满人要下跪。最终,唐斌作为主管土木工程的部长,只相当于一个工业部的副职。
乾隆元年(1736),唐彬已经去世50年了,然后更上一层楼。他被乾隆皇帝追杀,赞誉无以复加。在中国历史上,郑文是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谥号。司马光说:“文笔极美,难加。”到了清朝,郑文死了,从乾隆朝开始。他的文学批评是针对汉族文人唐彬的。意思够明白了,就是只有属于清朝的文人才是“义”的。否则,像吕留良一样,他写的东西不“正”或不正,他就会被砍头。以此为例,清朝死的都是汉人,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他是如何接连入选这样的荣誉的呢?这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氛围。
这个时期是清朝残酷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许多比唐彬更有名气的人和学者惨遭屠戮。当时满清“文字狱”激烈,雍正制造了大量文字狱冤案,以加强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比如著名的“案”,鲁死后多年,开棺验尸,留下的妇孺被送到满清权贵那里做仆从和奴隶。吕留良是与唐彬同时代的著名理学家。与唐彬不同,吕留良不是“为五斗米折腰”。他忠于自己的民族和故国,与众多有骨气的汉族知识分子一起,主张“华夷之别大于君臣之别”。明朝亡后,吕留良隐居山林,出家为僧,立志写作。他曾写过一句著名的诗,“清风虽难吹我,明月照人。”
残酷镇压的同时,雍正还需要树立“正面形象”。于是,唐斌的例子就应运而生了。像唐彬这样百依百顺,竭力为清朝的文化政策摇旗呐喊的人,自然成为最佳的选择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在评论清朝“文字狱”事件时指出:“清朝杀死了儒生中的精英,那些最优秀、最聪明、最正统、最勇敢的人,几乎都被杀死了。剩下的还不够。然后把平庸的、软弱的、糊涂的都画进去,树立一个奴才的榜样,把这个范叫樊氏,师范。”(徐健顺《中国的正史观》)
政治上,很难穿上寒酸的官服,上演“清官秀”
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张明教授指出:“清代文字狱很厉害,文人即使对写作有特殊兴趣,也不得不守口如瓶。对名气有特殊偏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我表现。东汉的读书人都在努力做孝子,清朝的读书人则喜欢做新儒家。其中,为官清廉就是表现之一。只是唐彬的节欲行为和海瑞很像,但海瑞可以扛着棺材骂皇帝,唐彬不敢。对自己刻薄吧,刻薄的皇帝。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在康熙朝,对人民危害最大的弊病是全面圈地,而唐彬对此只字不提。这么清廉的官员,其实只是个下属。”(张明《陈顺与宋明理学中的清官》)
唐斌过着贫穷的生活。清朝说他死的时候家里只剩下八两银子,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唐斌死后葬于河南省宁陵县黄岗乡鸡坞城村南,土堆犹存。唐宾寺,位于随县解放路西段。事实上,唐彬为母亲建了一座祠堂,祠堂规模巨大。由此看来,唐斌的经济状况似乎与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的说法有出入,或者是史实中有其他线索,有待考证。
“宾善于节衣缩食,身居官位,却只占一个帐,吃野韭菜豆汤;闻子时之鸡,怒其仆。宫御布虽已剥小米米,不可绝;朝臣中的明珠和王也是如此,所有的士兵都安然无恙。.....所以有声音,这是它的长处。”(《章太炎全集》。不要记录B”)
由于清朝长期的高压抑汉排汉政策,清朝的汉族官员在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只好将“官秀”表演到极致。他们虽然不敢对满清政权的罪恶多说一句话,却可以无限地为自己努力,从而为自己争取政治生存空间。
虽然不能说唐斌的为官之道纯粹是“作秀”,但一些细节和手法被古今官员反复演绎的确是普遍的事实,很能说明问题。胡长清,一个贪婪的人,曾经把他的书《淡泊雄心,宁静致远》挂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最响亮的口号是“清廉”。在位期间,他回老家不带随从,坐一辆普通的桑塔纳轿车,不抽烟不喝酒。他每次下乡都是去地上有鸡屎的农户家喝茶。他抱起满身灰尘的孩子,亲吻他的脸。这种平易近人的举动让村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被称为“清官”。事实上,他在担任江西省副省长期间,平均每个月收受贿赂33万元,每天收受的贿赂相当于江西省5个农民的年收入!
有“廉政局长”之称的武汉市建设局局长明金九,有很多“廉政轶事”:明局长总是穿最便宜的衣服,袜子还有洞;明主任的弟弟妹妹都是下岗工人,没有工作。弟弟拉人力三轮车,妹妹帮人守摊。但最终他因受贿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南川五交化公司经理金荣忠是个贪官,但他用的旧手机多处破损,被胶带缠了一层又一层。金荣和他的妻儿经常从亲戚朋友那里挑选旧衣服穿。他最“体面”的皮衣是姐夫送给他的!
这些“清官”和“作秀”是必然的,而被查处是概率性的意外。要不是后来的事件,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清官”?我相信这些人的“秀”法并不比满清官员逊色。古今各种案例不胜枚举。在宰相刘身上,一些贪官故意穿寒酸的官服,让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穿寒酸的官服,并根据官服寒酸的程度来决定自己的前途。这个情节虽然是个笑话,清官上演了一场“清官秀”,但却有据可查,为中国历代所罕见。
吃糠咽菜、穿寒酸官服的节俭当然值得提倡,但不是清官的充分标准。一个好官更需要以丢官甚至砍头为代价为民请命,因为后者更难做到,为了公益和人民利益去冒险,无疑会表现出一个好官的心。一个好的政策得以实施或者一个轰动的冤案得以平反,其社会效益可能更大。
这一段并不一定意味着唐彬不是一个好官,但也不能凭借曲调设定在清朝“文字狱”时期带有明显不正当企图的说法,盲目影响后世的独立思考和民族复兴思考。从清朝近300年的统治历史来看,为清朝统治者服务的臣子与统治者的关系,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君”与“臣”的关系。朝臣们不敢说你的实情,只看着诺诺,这更像是“奴隶”和“主人”的关系。就连满汉官员的比例和权重分配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惊人。对于今天需要重建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来说,需要认识和警惕潜意识中的汉奸文化,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深层次问题。
唐斌墓志铭现保存于河南省商丘市博物馆。是乡下人田兰芳写的,吴刻的。两人都是平民儒生,级别和职级都比较低。就唐彬最后一任工部尚书的品级来说,似乎不符合帝王祭祀和安葬的风格和标准。可见,唐彬生前死后的地位和影响,远非当初刻意提升以重塑汉官奴形象所能获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