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绿帽子、千古第一荡妇?是历史原型还是施耐庵创作出来的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段文字是武大郎的墓志铭,武大郎的墓被挖掘出来之后,通过对其身高进行的科学检测,他足足有一米八以上。这段墓志铭对于武大郎的描述,跟《水浒传》中那个千古第一绿帽子王的形象简直天壤之别。不止是他,文中潘氏形象与小说中那个千古第一荡妇也格格不入。那么这一对良士贤妇何以骂从戏中来?

明朝初期,山东贝州清河县有个潘家庄,潘家庄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秀外慧中、才貌俱佳的千金小姐,她是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父亲曾官拜贝州知州,在潘家庄开有染坊。这位小姐名叫潘金莲。

潘家庄附近有个武家那村,村里有个名叫武植的少年,小号大郎。武大郎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少年天资聪颖的他胸怀大志,学文习武,奋发图强。因家里贫困,武植年轻时期到潘府的染坊去打工,半工半读。潘知州对于这个品行端正工作认真且上进心强的少年极为欣赏,便资助武植学习。

潘金莲对武植芳心暗许,而武植对潘金莲也是爱慕有加。潘知州因为怕儿女情长耽误了武植的学业,所以就反对他们交往。并承诺,只要大郎金榜题名,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武值中了进士,潘知州才将女儿许配于他。大郎考中进士后,出任山东阳谷县令,他兴利除弊,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潘金莲也是县上享有盛誉的清官夫人,她知书达礼、善良贤惠、勤劳慈爱,以贤妻良母的形象闻名于乡里。武大郎和潘金莲两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两人***育有四个子女。

既然武大郎高大英俊,颇有才华,潘金莲又贤良淑惠,那怎么会穿越时空,来到北宋成为《水浒传》中那等模样?这就要怪武大郎交友不慎了。

贫困交加时期的武大郎曾受过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黄堂的房子被烧,无奈之下投靠已经当了县令的武大郎,希望他能够资助自己重建家园。黄堂住在武大郎府上的那几天,大郎夫妇好酒好菜招待着,但关于资助的事儿,却绝口不提。

黄堂心里憋气,认为武大郎忘恩负义,便借故离开武府。武大郎并没有挽留。黄堂更加愤怒,想要报复武大郎,便在阳谷县造谣生事,四处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丑事”,用嘴说还不过瘾,他还写在纸上,到处张贴“大字报”。果然,这么一来,武大郎和潘金莲顿时成了焦点人物。西门庆是本地一个无赖,曾经多次被武大郎抓捕,他唯恐天下不乱,见黄堂抹黑武大郎的大字报之后,这位仁兄决定“牺牲”自己,让自己成了谣言里的“男小三”,并吹嘘自己与潘金莲等诸位女人是如何谱出一段段荒唐之曲的。当然,这仅是西门庆的一厢情愿,现实中,西门庆就是一个不讨女人关心的小流氓,而非《水浒传》中风流倜傥的公子哥。

如此一来,除了当事人武大郎潘金莲夫妇还蒙在鼓里之外,整个阳谷县都传遍了他们的“丑闻”。

当始作俑者泄愤之后回到家里,却发现家里新房子已经建好。原来武植是想给黄堂一个惊喜,在留黄堂住下的那段时日,派人到他的家里帮忙修建房屋。得知真相之后的黄堂,已经悔之晚矣。

造谣容易,灭谣难。谣言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传到了施耐庵的耳朵里,施耐庵觉得这是一段好题材,于是便写进了《水浒传》。不知道施耐庵大才子是不是为了蹭热点,他居然以武大郎、潘金莲和西门庆的真实姓名写进书中,这么一来,武大郎和潘金莲怎么也翻不了身了!西门庆倒如愿以偿成了网红,继《水浒传》之后,又成了《金瓶梅》等多部风情小说的男主角。

这桩冤案,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上得到了证明。以史为鉴,对于忿恨心强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和他交朋友,以免误交损友。

2009年12月18日,河北省著名书画家、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挂在武植祠的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