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批注
1.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注释
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最近,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的时候就像盛食物的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太阳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近的时候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就是太阳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也不能判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注释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下方的注释是什么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②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通国:全国。④诲:教导。⑤为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⑥之:指弈秋的教导。⑦鸿鹄:天鹅。⑧援:引,拉。⑨缴:古时带有丝绳的箭。⑩之:他,指前一个人。11俱:一起。12弗:不。13矣:了。14为:因为。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7辩斗:辩论,争论。18以:认为。19去:离。20日中:正午。
①及:到。②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③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④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⑤决:判断。⑥孰:谁。⑦汝:你。
4.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下方的注释是什么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②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④诲:教导。
⑤为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⑥之:指弈秋的教导。
⑦鸿鹄:天鹅。⑧援:引,拉。
⑨缴:古时带有丝绳的箭。⑩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12弗:不。
13矣:了。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18以:认为。
19去:离。20日中:正午。
①及:到。②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③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④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⑤决:判断。⑥孰:谁。
⑦汝:你。
5. 六年级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百度上有学奕》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
6. 六年级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
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3、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评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
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7. 世说新语两则语文书上的注释有哪些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册第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元方是一个讲究诚信,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的人.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约定时间.行,出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过中:过了中午.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玩耍,游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抛弃.君:您.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顾:回头看.信:诚信,信用.译 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了朋友还没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他便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抱歉,元方走入了家门,不回头看父亲的朋友一眼.编辑本段中心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了礼貌和诚信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8. 初二上语文短文两篇注释陋室铭的:(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这里用为动词,著名、闻名。 (3)灵:灵异,有灵气。
(4)斯:这。是:判断动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德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馨,香气。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
(7)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本指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人,这里与“鸿儒”对举,泛指不学无术的平庸小人。通俗讲为没有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弹奏闲雅的古琴。
素:不加装饰的。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11)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乱耳:扰乱耳朵。
(13)案牍(dú):公文,文告。 (14)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5)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