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野圭吾的恶意?

《出版人周刊》评论:东野圭吾的恶意: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情节实施到真相的巧妙设计让读者惊叹不已。

与以往的推理小说不同,东野圭吾淡化了神秘感,淡化了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了“犯罪动机”上。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含糊其辞,作者只好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描述犯罪动机。

另外,作者很好地抓住了读者先入为主的心理弱点,使读者无意中落入作者埋下的“陷阱”,认为日高是个嫉妒狂。

一开始,野口修在第一人称中塑造的日高的恶毒形象,很容易让读者认为日高是一个冷酷恶毒的人,然后一步步真相大白,剧情反转,稍脱离作者的思维轨迹,就会“掉链子”。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剧情结束,结局戛然而止,犯罪嫌疑人没有其他作案动机,那种人内心深处的嫉妒才是罪恶的根源。

不确定的内部焦点叙述:

《恶意》的主体部分是第一人称不定内焦点叙事,《恶意》中野口注的意向读者是故事中的警察。正是笔记使用的内聚焦叙事策略,骗取了加贺的一部分信任,使他陷入了野口精心设置的陷阱,同时也让读者陷入了作者东野圭吾设置的叙事陷阱。

另一方面,内焦点透视属于有严格限制的透视类型。《恶意》的剧情分别根据两个人物的感情和意识来呈现,叙事包括猜测、记忆,以及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而内聚焦叙事由于视角的限制,无法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活动,难以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提供明确的答案。

野口和加贺两个叙述者,只讲述发生在那个地方的事情,只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内焦点叙事的局限,造成了小说的诸多空白,设置了诸多悬念,呼唤读者参与思考和推理。为了揭示事件的真相,故事的叙述视角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认识他们的人怎么说”这一章中,叙事视角突破了单一焦点模式,成为多重内部焦点。通过对加贺的采访和调查,之前认识野口和日高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他们的关系以及那些年的校园暴力,侧面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让加贺和读者判断真相,找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