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M功能的思考:聊天显示“对方正在打字…”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的情绪。比起我们在聊天框里看到的,可能已经打好但删除了的内容更让人好奇。
它的起源是让我们确认对方还“在线”
不像很多创新的技术发明,像“对方在输入……”这样的功能,适用性很广,很多人会想当然。
当然,也可以用更通俗的方式调用,比如“聊天提醒”。即时通讯开发可以在微客云找到。
“当时的实时聊天软件并没有告诉你对方是否回复了你的消息(比如IRC和AIM),或者直接实时显示用户输入的字符(比如Unixtalk和ICQ),但是我们希望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同时兼顾沟通效率,提供一个指令让双方得到反馈。」
这项专利的拥有者,微软工程师丹尼·加尔瑟(Danny Galsser)最近在博客中写道。
另一位用户界面设计师大卫·奥尔巴赫(David Auerbach)表示,“聊天提醒”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像离线交流一样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而不是打断对方。
“面对面交流时,不打断别人的发言是最基本的礼仪;但是透过屏幕,你无法猜测和你聊天的人是在思考还是在打字发言,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暗示。」
由于通讯技术的限制,那个年代的拨号上网经常会遇到断线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设计提示来确认双方的在线状态,避免让你隔空自言自语。
1999年7月底,Danny Galsser完成了“聊天提示器”的网络检测和通信功能,然后集成到1.0版本的MSN Messenger中,这是微软开发的第一代即时通讯软件。
不要小看这个只有几个字的实时提醒。据悉,其上线后,MSN消息服务中约95%的流量被其占用,而用户实际发送的消息仅占5%左右。
这个功能也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并很快被当时的AOL和雅虎“借鉴”。有趣的是,微软从未因为这项专利起诉过任何公司,而是与许多竞争产品签署了专利交叉协议。
现在无论是使用微信、WhatsApp、苹果iMessage、Slack,都能看到“XXX正在进入”的字样,或者是带省略号的气泡提示,就像是一个天然的* * *有特色,根植于各大聊天软件的交互界面。
“聊天指示器”拉近了网上的距离,但也放大了我们的情绪。
“对方正在打字……”并不是唯一流行的“聊天提醒”。你一定看过已读/未读回执、消息传递、谁看过你的主页、你看过谁的主页这些设计。
本质上都是记录用户的痕迹,从而增强网络社交的互动反馈。
然而,目前“聊天提醒”的存在早已被赋予了微妙的含义。比如收到信息时停顿太久或视而不见,会导致“被隐瞒”、“被敷衍”等各种感觉,更严重的会被解读为“朋友累坏了”。
毕竟不能像以前讲QQ那样用隐身或者勿扰。在这个大家都在打电话,大家都把微信当通讯录的“永远在线”时代,“对方在打字……”与其说是“在线确认”的工具,不如说是对方和你关系的证明。
即使看到消息的人此时并不想强行社交,或者打算在空闲时间回复,但对于发消息的人来说,“第二次回复”显然是最期待的结果,除非你直接一字一句地键入老理由“我现在有点忙”。
大卫·奥尔巴赫(David Auerbach)也承认,“对方在打字……”的设计还是有一些不足,仍然不能解决在线聊天的实时性问题。
“它只是预示了一个即将到来的事件,但它给我们留下了猜测和思考的空间;难免会在心里树立一种期待,但总会失望,因为别人给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但也有专家表示,提供预期反馈还是有助于缓解一些人际交往。如何看待这些指标的意义,取决于你和聊天对象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学教授Naomi S.Baron表示,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喜欢在与孩子聊天时看到闪烁的提示,这意味着孩子已经阅读了自己的消息,并开始做出回应,然后他们只需要耐心等待。
但如果没有这些指标,人们可能会更加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