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像海瑞这样的古代官员,在治水方面不仅亲力亲为,而且清廉的故事?

我可以提供两个例子,我在这堂课上用过,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现代:

焦尤鲁

山东省淄博市北固山村人,16,1922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月1946加入所在村中国* * *生产党,同年加入本县武装部。解放战争后期,焦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从1953到1962,焦在洛阳矿山机械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 65438+2月,焦调任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上任后,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良土地的斗争。焦率先垂范;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检查风口,探流沙;大雨滂沱时,他率先踏过齐腰深的洪水,看洪水奔流;大雪纷飞时,他带领干部访贫问苦,上门给群众送救济粮。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庙、牛棚,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浓缩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尤鲁对同志和人民充满热情。他常说* * *党员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和帮助他们。他的心里装的是全县的干部群众,而不是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疼痛,不能坐车。即便如此,他仍然用手或硬物托着肝脏,坚持劳动和下乡,直到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因肝癌去世,享年42岁。临死前,他唯一的组织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子里。我没有活着治好沙丘,但我死了也会看着你治好沙丘。”

同年6月+10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忠诚为党和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2月7日,1966,《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全面介绍了焦的感人事迹,还发表社论《向同志的好学生焦同志学习》。随后,数十篇文章和通讯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掀起了学习焦的热潮。焦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榜样。

古代:

《夜航船》第七卷《廉洁班》里,我掰着指头算了半天,也就找出了40个清官。物以稀为贵,形势在人!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多很感人。比如北齐彭城的王高,从沧州被叫回来,百姓拿着粮食送他走,说:“你在沧州,只喝这里的水,没尝过百姓的粮食。今天,我们想提供一顿简单的饭菜。”高邮很感动,但她只吃了一口,不想占人家便宜。另一个例子是隋朝,赵贵在周琦做官,后来去了北京。他的父亲和长辈道别后说:“白净,请喝一杯水,不要给我们钱。”赵贵开心地一口吞下。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京剧《徐九经升官》,被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一个真实的人。曾任江南句容县令,任满后调任。百姓对他恋恋不舍,说:“宫兴训我!”徐九经回答说:“只有节俭、勤奋和耐心。”他曾在大堂画了一道菜,题目是“人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有此味。”徐九经走后,人们把他画的菜刻在石头上,写下“节俭、勤俭、隐忍”四个字,称为“徐公经典”。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真的是可圈可点。不甘于清贫,无动于衷,就不是清官。

战国时期,魏国官员西门豹说“秋末自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的话,实在是少之又少。他治水施法,破除“河伯娶女”陋习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批衡直远比干心,苦节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返中国观月第三更。抑郁症的棺材外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寒气前有草根。当我说我不相信别人的时候,山里人看到了眼泪。”(清·赵济世:《送至园,送至处》卷二引《左友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一首赞美海瑞的诗,和一般的诗不一样。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因患旧病在官邸去世,同乡苏民怀清点了他的遗物,只有一个竹笼,里面有820元的俸禄和几件旧衣服。同时代的王世贞用九个字评价:“不怕死,不爱财,不立党。”(《周明回:金陵十三钗》卷一)当朱亮看到哈利简单的行装和士大夫们凑钱给哈利买棺材的情景,深受感动。他怕以后世人不信这种事,特地写了这首诗来吊死哈利,为的是与山川作证,让哈利的两袖清风。事实上,哈里是如此节俭,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他的私印是泥刻的,夏天睡在破椅子上,盖着妻子的旧裙子,以至于有道士攻击他是“假的”。这无疑是对哈利的诽谤,这样的人是无法理解哈利的。

清官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对家人的伤心。清官Theway曾说:“做一个清官很难!妻妾皆愿为清官,然后清官可为,否则必败。”(《余庆怀:东山袁谭》卷三)韦氏家族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是罕见的。魏王在京城病逝后,他的灵柩运抵毗陵(今常州)。因为没有钱埋葬,他只能停在废弃的寺庙。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妻子生病没钱吃药,然后又饿死冻死,让人感慨无限!很显然,一个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很重要,那就是他的妻子、孩子、下属是否贪婪。如果老婆孩子整天说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和别人比,就说某某只是个七品小官,现在开了丝铺,木铺;男人常说,有权不用,就会过时。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如果你能迅速抓住它,你就能抓住它。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试想,在这么小的环境里,当官容易!道人说“清官难当”,他是真心实意的。

只有这样,明朝清官蒋伊琳的事迹才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蒋伊琳,婺源人,在当地做官声音很低,被调进京当了大臣。北上,取出十二两银子,命州民赵娥修船。当他上船时,他看到一个新的修理,问他花了多少钱。赵娥说10梁。蒋伊琳不相信10两银子不够,就偷偷查了一下各种颜色的工匠费,居然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我拿了6两银子,30把扇子,2斤墨汁,4两银子来偿还。赵华拒绝接受,但由于蒋公的坚持,他不得不接受。蒋夫人一向贤惠,对公曰:“若知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0两,当如数付她,但可付她与范墨迹之功。为什么要用这些硬币兑换白银?”蒋公不禁脸红,赶紧补了4两银子,这让赵娥更加不敢收了。蒋公生气地说:“难道我比女人还不如吗?”清初文学家龚蔚对此评价道:“赔公已足,妻犹感惋惜,公不如女。”其善与善,平日相合,为民做好事者,尽其所能!”(《清宫微:巢林笔记》卷二)作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而深刻的,因为我也曾感慨地写过一首打油诗:妻淡泊弄堂,家分公私帐严;后院有贪女,清官无望!

正因为如此,不愿陷入腐败泥潭的清官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王澍,陕西山原人,明初任刑部侍郎、左都顾问、吏部尚书。他执政50多年,活到了93岁。他诚实严谨,始终如一。他儿子看到自己两手空空时,脸色变得苍白。王叔对他说:“你怕穷吗?我们家一直有积蓄,做官也不需要像粮仓里的老鼠。”他把儿子领到后屋,指着一个地方说:“这就是藏金子的地方。有一个黄金地窖。”他指着另一个地方说:“这是藏银子的地方。有一窑银子。”他死后,他的儿子去挖,“所有的坑都是空的”(李明中伏:原李二)。王澍煞费苦心地保持节日的整洁。其实历史上有名的清官都是有妻儿甘于清贫的。

清官的精神不仅限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工作,断送所谓的美好未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对抗贪官和权贵。更何况他们敢于直言不讳,批评皇帝的政策和荒唐行为,这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比如宋朝的包拯,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辅佐他时,到殿里进谏,“反复说了几百句话,表达自己的愤怒和疾病”,把一口唾沫溅到了仁宗皇帝的脸上,直到皇帝任用他的错误。(宋·朱编:《瞿岩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城的官民都怕衣服,称赞“关节不够,阎罗老了。”(宋·司马光:《泗水列传》卷十)再比如明朝,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们见了皇帝,叫对了才怪。当他们叫对了的时候,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只知道会喊很久,赶紧磕头。明朝中叶以后,一些大臣来见他们时如坐针毡,甚至当场昏厥,大小便失禁。(《沈明德辅:万编》卷一)然而,一些不怕死的清官却敢在“传统头”上破土而出,批判所谓的龙(皇帝也)。众所周知,海瑞骂完嘉靖皇帝后,准备了棺材,告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天启二年(1622)四月,钦差大臣、帅人们敢言“内外朝万岁,乃吾主之忠也”。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果然,皇帝看完大怒,说:“帅人们不许叫我万岁,谁也不客气!”(叶明高祥:《边边》卷十二)多亏了叶的保护,帅人们活了下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杀生为仁,舍生为义”的生动体现。封建社会几乎无官无贪,犯法者不计其数。哈里等人可以不受贿,不枉法,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是出淤泥而不染,可以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