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恐怖小说。

台湾省的恐怖悬疑小说比大陆早发展了好几年。我以为他们会写得更好,但是看了两本受到台湾省文坛追捧的恐怖小说,我很失望。一本是《网络坏邻居》(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另一本是《请锁门》(台湾省皇冠出版公司5438年6月+2002年10月出版,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作者都是阳光的。后者获得第四届皇冠通俗小说奖百万大奖,受到李昂、侯文勇、张曼娟、廖惠英等多位台湾省内知名作家的高度评价。写《杀夫》的李昂甚至惊呼:“太美了”。——看来无原则的阿谀奉承并不是只有内地才有的现象。

我读的第一句话是《请锁门》,被倪匡称赞为“精彩”、“完美”。说实话,它的开头吸引了我。小说中,一只巨大的老鼠导致楼上房间里一根被啃烂的骨头。细腻合理的推理,诡异的犯罪现场描述,让我觉得毛骨悚然。但真正进入小说的核心部分,就暴露了剧情设定的荒谬和虚假。死者被捆绑,房间从里面反锁。凶手是如何破门而入并逃脱的?是鬼吗?小说用了很多恐怖的招数,比如招魂、催眠、梦游等,被大陆作家滥用来解谜,尤其是招魂的时候。小说煞费苦心地将一位西方神秘主义者500年前写的一本书转贴到故事中,试图增强小说的古老神秘色彩,但给我的感觉却是枯燥无味,毫无新意。当然,小说结尾解释说,故事其实可能是一个精神错乱的警察的想象,但作为小说的主体部分,它完全依赖于这种虚无缥缈甚至牵强附会的安排,人们看完之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字——假。

《网络坏邻居》也有一个好的开头。作者对网络引发的“网瘾”问题、网络世界中人们扮演的随机变换身份、黑客对他人的窥视和操纵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虽然这些特别神秘和危险的可能性确实让人对网络空间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担忧,但对于一个女孩的“自焚”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我感到无所适从。专业而繁琐的网络专业术语,枯燥而神秘的推理分析和故事演变,让人读起来真的忍不住。

《请锁门》最大的失败,源于故事本身虚构与真实叙事逻辑的矛盾。小说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谜题,其实是一个几乎无法解开的死胡同,因为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人很难犯罪,即使犯罪也逃不掉。这是西方推理小说中经典的“密室杀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评估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或许是作者破解密室的招数用尽,又或许是作者故意想营造一种恐怖神秘的氛围,只好求助于第六感和第四维的想象以及所谓的“招魂”来应对。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者在现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的叙事转换上没有做合理的准备和过度,导致故事的内在逻辑被打破,前后形成两个逻辑,互不匹配,造成虚假甚至荒谬的阅读效果。

现实与虚构的交替与结合是恐怖小说区别于其他同类小说的重要特征和关键。一般来说,真正好的恐怖小说应该是现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所谓“虚构”是想象出来的虚幻世界,“现实”是现实的真实世界。如果分开来看,“虚拟”应该更接近玄幻小说,比如奇幻、哥特,而“真实”一般是推理、侦探这类相对真实的社会小说。恐怖小说的难点就在于它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且保持叙事逻辑的完整性和内在转换性。很多恐怖小说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往往牵强附会,让读者在读到最关键的部分时,因为某个环节的瑕疵,突然破坏了整个故事的氛围和力量。

传统的推理小说一般是展现罪行和线索,调查案情,公布调查结果,最后交代案情的起因和过程。它的叙事结构一般都非常有条理和理性。小说为了使案情复杂化,往往人为设置谜团和多重线索,让读者在与作者一起解开谜团的过程中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这是一个智力游戏,典型的例子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而恐怖小说则通过悬念和渲染,将读者带入一种焦虑、死亡和威胁的状态,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惧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恐怖小说是混乱和非理性的产物,更像是一场可怕的噩梦。斯蒂芬·金的小说是这类小说的典范。

当然,近年来恐怖小说的写作正在悄悄向悬疑转型,这其实是引入推理小说因素的结果。它运用推理和悬疑来增加故事的恐怖气氛,使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如风靡全球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以及国内的恐怖小说作家如《鬼女》、《蔡骏》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达芬奇密码》的出现也产生了可怕的负面效应,几乎让中国的恐怖小说家一夜之间失去了信心,出现了一批忠实的模仿者和粉丝。所有的作品都充斥着“画”“码”之类的道具,他们乐此不疲。这让我想起了80年代中国的小说圈。随着《百年孤独》和博尔赫斯的介绍和流行,我们所有的作家都开始步调一致地用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口音说话和写作。结果就像李拓先生说的,我们把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模仿成了二流作家。而中国文学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走了一个大弯路。所以西方恐怖小说只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标杆,不应该成为量产的范本。

二战后美国恐怖文学走向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题材和手法的重复,内容脱离现实,情节荒诞,使读者感到厌倦。今天面对还没有达到方兴未艾程度的国产恐怖小说,我也充满了忧虑。内容和构思的重复,手法的单调盲目模仿,互相跟风,都在阻碍和危害着国产恐怖小说的发展。——难道我们的小说除了精神分裂症、心理暗示、催眠、梦游、招魂术就没有别的可写了吗?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再次提到斯蒂芬·金。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恐怖小说开始全面复兴。以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安妮·赖斯(anne rice)为首的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夜访吸血鬼》和《盗尸者》)在继承传统恐怖小说遗产的同时,紧密联系美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和变化,在手法上吸收和借鉴了纯文学和其他类型小说的一些元素,开创了当代恐怖小说的全新模式。小说现实地处理了传统恐怖小说中的鬼怪、活尸、吸血鬼、金罗:狼旅等超自然元素,将一些传统的恐怖原型和因素与现实社会中的新问题甚至一些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扩大了作品的社会容量。小说比以前更注重人物塑造,尤其注重描写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所承受的不同寻常的压力和恐惧,真正掀起了西方恐怖小说创作的高潮。

恐怖小说(包括各类小说)其实是商品,它的真正发展和繁荣取决于读者的阅读需求。如果说近几年国内的恐怖小说有些气候和市场的话,那完全是因为有一大批痴迷于恐怖悬疑文学的读者。然而,虽然我们常常恭维读者是上帝,有一颗宽厚的心,但读者也可以成为撒旦,他(她)也有强大的破坏力,那就是厌倦和排斥。从中国十几年的图书市场和文学创作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文学,一旦不求上进,泛滥溃烂,都会被人们无情地遗忘和唾弃,尤其是恐怖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