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白色武侠小说合集?

难能可贵的是,在旧中国的大背景下,龚并没有沉湎于贪婪或迎合不良心理,而是凭借文人的良知和对文学的追求,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武侠小说的创作。他一扫大众的刻板印象,主角不是嘴里能吐出利剑的英雄,而是长期苦学苦练绝技的普通人。他把武侠写成“人”。虽然是武侠故事,但并没有脱离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小说通过写人来揭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反映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据龚的《我是怎么写武侠小说的》一文记载,早在他的成名作《十二钱镖》问世之前,他就写了两部失败的武侠小说:第一部是《粉骷髅》(《蓝剑》),影射仰慕日本的汉奸楚敏仪;“因为反对武侠,所以写成侦探小说”——九一八事变前。第二篇是《黄花劫》,“写于宋末元初,似武侠抗战”;最终,抗日名将张自忠不自觉地被写进了书中,对“前方不同牌子的部队如何被迫殉难”深感愤慨——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正是因为之前的失败经历,他在抗战时期开始写《十二钱镖》时,虽然用了同样的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但却把讽刺现在的重点从政治现实转移到了社会现实。他曾在《谈柄》中阐述自己的创作态度:“一般武侠小说都把自己心爱的人物写成圣人,而对手却堕入邪恶的深渊。所以定一个批判:这个是‘正派’,另一个是‘小人’;我觉得不合理。我愿意给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传奇小说)一个真实的面目,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好人可能做坏事,坏人可能做好事。等等,好人可能倒霉,坏人可能善终;虽然你不公平,但是你不能。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把龚的特点归纳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学大仲马的,“描写的人物很生动,设定的故事很贴近人情。书中的英雄也是人,不是‘超人’”;二是学习创作《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把侠义行为嘲讽为武侠传奇”。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社会背景反映现实生活,才能创造出新的流派。

龚对人物的刻画和对语言艺术的掌握真是运用自如,文笔也真是妙不可言。台湾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叶宏生评论说:“读了这篇文章,我突然感叹:世界上没有什么奇妙的东西是来自白宇的权利!而且它的心理刻画精细,口语运用精细,就是金庸那一代也会落后。”金庸高度评价龚的作品“寓意深刻,文笔不凡”。龚的武侠小说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现实,塑造的人物形象逼真而易感人。这些书不仅在中国畅销,在东南亚也有影响力。他的武侠小说在当时被誉为“北派四大武侠名著”之一。龚的一些小说至今仍被翻印、流传,或被解读为音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