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QQ是怎么崛起的?一部小说帮马打下了一个庞大的“腾讯帝国”

众所周知,腾讯的丰富产品是腾讯QQ,腾讯著名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

那么,腾讯QQ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软件成为国民产品的呢?

其实原来是一部小说让腾讯QQ强势崛起,扶摇直上。

腾讯QQ强势崛起后,马凭借巨大的流量优势,一步步奠定了庞大的“腾讯帝国”。

那么,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曲折呢?别担心,听我说。

1998 10马从老东家“润迅公司”辞职后,约了大学同学张之洞。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谈,他们准备成立一家自己的网络服务公司。

于是,马找到他的父亲,一位国企高管,让给他们的新公司起个名字。

马陈术,多年国企高管,阅历丰富,取个名字自然顺理成章。他不仅答应说出马公司的名字,还一口气拿了四个。

这四个名字分别是:网通、捷迅、斐讯、腾讯。

在马看来,“网通”是最理想的公司名称。它直白地告诉人们,公司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这也是他们热爱、感兴趣、梦想进入的行业。

“捷迅”排在第二位,因为“捷迅”二字意为“快捷方便”,通过方便快捷的响应和服务,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优势。

“飞讯”代表了公司的发展愿景和自己的梦想。想想在无边的网络天空和无尽的生活世界之间自由飞翔是多么令人向往。

而“腾讯”似乎总是不如前三个名字理想。当时,这个名字并不被马看好。他认为这个名字不够突出,没有创意。

但在注册公司名称时,他发现另外三个名字已经被别人注册了。最终,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腾讯”这个名字。

于是,在6月1998 165438+10月11,一家最终改变了无数中国人沟通方式的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了。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马还没有决定做什么产品和业务,所以他开始了他的老本行,开发了一个网络寻呼系统。

如前所述,马在创办腾讯之前,实际上在一家名为润迅的公司工作。当时的润迅公司主营寻呼行业,在业内颇有名气。

然而,这个产品并没有让他们取得多大的成功。为了使公司生存下去,马和他的团队积极拓展各项业务。但是,平时赚钱的业务和主业关系不大。

那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是很好。马把公司设在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个几十平米的工作室里,这里往往只有马和张志东两个人。

他们的办公设备极其简陋,每天只能吃盒饭睡沙发,但因为彼此的梦想,他们还是废寝忘食,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天亮。

马曾说,创业之初,他和几个创始人最怕月底,因为那段时间虽然被热心人免了房租,但水电费还是要交的。

机房的服务器要24小时运行,尤其是夏天,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炎热的月份更长,空调、热水器等大功率电器齐上阵,水电费成了困扰马的难题。

更大的挫折来自市场。由于不了解市场运作,马很难开发出新产品来销售。他和同伴在向企业推销产品时被拒之门外是常有的事。

马花藤后来回忆说:

不久后,中国电信发布招标项目,拟招募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开发一款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

看到这个招标项目后,马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腾讯的一个好机会。一旦腾讯竞标成功,他们的困境将很快得到改善。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腾讯刚刚成立,名气并不明显,中国电信最终没有选择他们,于是马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在经历了失望和沮丧之后,马痛定思痛,振作了精神。他终于下定决心:中国电信不要我们了,我们自己来!

于是,马开始了模仿ICQ开发OICQ(后来的腾讯QQ)的过程。

虽然是模仿,但马还是在ICQ中融入了很多创新的因素。马认为,尽管ICQ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的英文界面在中国很难被大众接受;其次,ICQ的运营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当时的用户都是专业的网络从业者。

所以根本无法在国内普及,国内潜在用户基数又那么巨大;再者,ICQ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就是用户信息存储在用户终端。

换句话说,如果用户换一台电脑上网,储存在里面的大量信息将无法使用。在当时的中国,主要的上网人群都集中在网吧,所以ICQ的缺陷是致命的。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马和他的合作伙伴在2月1999正式推出了一款属于中民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OICQ(后来的腾讯QQ)。

OICQ全部采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将用户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中,基本实现了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的中国化。

但当时这个软件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

一是因为中国的软件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人对互联网的概念还很陌生;第二,市场上同样充斥着大量同类型的软件产品,马推出的OICQ没有核心竞争力。

但是,马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了信心,他开始积极想办法打开市场。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打打折牌。

1999年5月的一天,马突然把OICQ挂在网上,供客户免费下载使用。

由于当时网络公司的主要收入是卖软件,而马最初的资本积累也是靠卖软件获得的,他的行为很快引起了社会反响。

第一个大规模使用OICQ的群体是大学生,他们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马打出的优惠牌很快就把他们吸引了过去。

然后随着学生上班,OICQ用户开始迅速向城市白领群体扩散,由此OICQ逐渐打开局面。

然而此时的QICQ虽然已经逐渐打开了局面,但也只是小有名气,并没有被广泛传播。

真正让QICQ强势崛起并火遍全国的,其实是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这部小说,让数百万读者知道了OICQ的存在。

第一次亲密接触是著名作家(痞子蔡)在1998写的一部网络言情小说。被公认为“网络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部畅销小说。

1998年9月,台湾省红色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纸质版,图书销量高居排行榜榜首,售出近60万册。

1999 165438+10月,知识出版社抓住机遇,被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后迅速畅销中国大陆,连续22个月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到2005年已售出1万册。

在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作者蔡智恒对OICQ进行了华丽的描述,使OICQ在人们心中成为时尚和流行的代名词。很多网友开始期待能有这个能在千里之外坐下来聊天的工具。

可以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对OICQ的火爆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同时OICQ被疯狂下载,腾讯开始出名。

根据当时相关的互联网统计:

1999结束时,OICQ的注册用户只有6万左右;截至2000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已超过6.5438亿。

截至2001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已经飙升至2000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2000年到2002年期间在中国爆红。

所以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对腾讯QQ的强势崛起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腾讯的主营业务是社交+游戏。有了这两张王牌,马亲手奠定了腾讯帝国的广袤无垠,赚得盆满钵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腾讯游戏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其社交业务为腾讯游戏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支持。

腾讯社交的起点是其著名的互联网社交通讯软件——腾讯QQ,又名OCIQ。

因此,我们可以产生这样一个逻辑链:

第一次亲密接触造就了腾讯QQ的强势崛起,腾讯QQ的强势崛起造就了马和广袤无垠的腾讯帝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小说,帮助马奠定了他引以为傲的腾讯帝国!

如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没有那么火爆,或者小说没有那么卖力地赞美腾讯QQ,腾讯QQ的强势崛起当然没有那么容易。

然而事实太巧合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恰好火了,而这部小说正好硬夸了腾讯QQ。

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巧合还是马早就策划好的营销策略。

如果是巧合,只能说是天意所致;而如果马早就策划好了营销策略,我只能说马克真的很猛,他的成功不无道理。

各位朋友,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踊跃发表意见,踊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