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之路——行医

一、与中医结缘

2011年7月,我的儿子出生了。

产后40多天,我回到了北京,开始了一边带娃一边学习的生活。前面说到过,孩子出生后因为黄疸住院一周多,结果习惯上了奶嘴,为了给他纠正母乳喂养,饿了他将近一天的时间,孩子仍然抗拒,最后在老人的劝说下,不得不放弃,结果,差点回乳,奶水越来越少,还没出月子,就不得不搭上了奶粉喂养。这也给后来孩子的体质留下了隐患。

提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孩子的体质除了一方面受父母的体质遗传,另一方面跟孕期母亲的营养、情绪都有很大关系。我的孩子从出生后,生长就比较缓慢,个头比同龄人长的小,一方面我从小体质不好,因为我是早产,据母亲说,当时生我时难产,花了7天7夜才将我生下来,生下来的时候只有筷子那么长,憋的都不会哭。加上我孕期孕吐厉害,孩子出生后母乳喂养不够,这些都对孩子造成了影响。

大约在孩子8、9个月的时候,由于我丈夫一个人承担着一家老小4口人的生活压力,为了给他减轻压力,于是我开始找工作。

这一年,是我人生生涯和执业生涯的转折点。

不久,我进入了一家预防和调理亚健康与慢病的机构。在这家单位里,我接触了西方营养学的观点,比如,进食牛奶会增加肿瘤、慢病的风险。这与我传统的营养学观念相违,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我了解了美国治疗肿瘤的前沿疗法——格森疗法,以及台湾吴永志博士调理肿瘤的方法,并亲眼目睹当时已经70多岁的吴博士的风采和听到他的讲座。虽然这家单位不是医院,但却承担着和医院类似的工作,我们的客户将健康交给了我们。我的同事亦不乏医疗界权威人士,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退休老教授,中日医院的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北医三院的糖尿病主治医师,可以说这家单位给了我非常大的锻炼,我们经常学习讨论,举办讲座,给客户出健康调理方案,我也多次承担了营养健康餐和中医课程的讲座授课。我们的调理对象,是各种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以及肿瘤病人。借着这份工作,我尝试着将中医的思维与西方现代营养的思维结合起来,经历了质疑、求证最后将二者求同存异的过程,很多的观念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

同时,这一年我报考了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并一举考过,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

随着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习,对中医的深入,以及我的经历,我逐渐对中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之前我只是浮在中医的表面,渐渐的,我才逐渐深入,领略到中医的美好与神奇。

二、步入中医之门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我的儿子。因为从小体质不太好,2岁时,医生认为他生长发育迟缓,预测成年身高不足170cm,可能刚过160cm,我非常难过,在中日医院做过各项检查,包括脑核磁、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医生建议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周注射一次,疗程1~2年。作为母亲,听到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是什么心情。于是去了北京儿研所,儿研所的医生给的建议是,可以再观察2年。如果生长还是慢,再打。但医生的一句话让我又有了希望,她说,孩子的未来身高,虽然有个预测一个大概范围,但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后天因素占了40%左右。后来看了一位比较有名气的中医后,他认为完全不用担心,打生长激素这些,中医并不建议,并给孩子开了中药调理了两三个月。虽然后来并没有坚持去看,但他在生活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建议,使我觉得很受益。

第二件,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屡屡生病。这是每个小孩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也患过几次外感甚至是支气管肺炎,吃吃抗生素就好了。然而这一次,足足干咳了将近一个月,最后西医说,是特异性咳嗽,再发展下去就会成为支气管哮喘,然后给孩子开了顺尔宁(一种气管解痉剂、预防哮喘的)、消炎药,并要求孩子连续做雾化,疗程大约2、3个月。大约做了3次雾化后,我发现孩子由干咳变为咳嗽加重,痰多,我觉得这个情况不对劲,然而医生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我的内心里不同意医生的说法。然后我就挂了一位知名儿科中医的号,在他的治疗下,孩子5剂药下去后,咳嗽就控制了。从那之后,孩子咳嗽生病,我基本都找他看,虽然他的挂号费比较高,但疗效却是很确切的。一般都3、5剂药就好了。这增添了我对中医的兴趣。

第三件,是我自己。2015年初,由于精神压力大,身体屡屡出状况,得了细菌性阴道炎,疾病让我彻夜难眠。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反复折腾了好几个月看不好,花了一千来块钱,去医院开了一堆的西药、栓剂,但总是持续不好。最后我尝试看中医,不超过两周,就痊愈了。

这几次事件之后,我的观念开始扭转,中医来的慢这句话,我再不相信了。我同意我老师的一句话:急性病,中医不见得比西医慢;慢性病,西医想快快不了!

期间,我拜访了国医路志正的师兄,一位和蔼的老中医,见识他治病的神奇;也跟随我的中医入门老师——刘大刚师傅学中医,他家是祖传中医,跟他学针灸、面诊望诊,并在他的指点下在自己身上扎针了解针感;跟国家级名老中医宋天彬老师坐诊跟诊;学习天津肿瘤医院吴永志教授的视频讲座;跟国医大师王文麟老师学无痛正骨……四处学医,如饥似渴。当中医学科的大门向我打开时,才发现原来中医是这么有趣的一门学科。以前望而生畏的中医书现在变得生动有趣;以前遇到疾病就想用西医方法解决现在都是首先考虑中医;从我自身、身边亲朋好友身上一个个的治愈案例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要回归中医。

我去了德胜门中医院工作,分别在甲状腺科、眼科与骨科都工作过,这使我真正回到了中医临床,2016年,也是我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一年。

命运总喜欢和我们开玩笑。2017年5月份的某一天,我接到我哥哥的电话,说母亲乳腺癌复发,骨转移了。这个消息又是一个晴天霹雳,我的心跌到了谷底。不久,儿子又诊断出腺样体肥大,西医建议手术。两个坏消息让我应接不暇。然而我顾不上许多,我回到了湖北老家,想着尽可能的陪伴妈妈,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与肿瘤做斗争最重要。家人一致认为应该给母亲做化疗,尤其是父亲。虽然在我的观念里,此时非常反对化疗,但我必须尊重父亲的选择。于是我陪伴母亲化疗的同时,用我所知道、所了解的一切手段来帮助她。艾灸、针灸、营养补充品、精油……都给母亲辅助用上了。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因为我的心两头牵挂,一边是儿子,一边是母亲。母亲出现各种化疗反应不说,胸骨疼痛、颈部肿大的淋巴结胀痛就非常令我担忧。我阅读了大量的调理肿瘤的书籍,中医的、西医的、西方自然疗法的……化疗3个疗程之后,给母亲中断了化疗,采用保守治疗。目前母亲的身体总体还算可以,虽然中间经历了一段“恶化”的情况,这也使我明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待不同的身体状况,中医的辨证论治何其重要。这个过程,我日后再将这段抗癌经历写出来,今天就简单提一下。

到今天为止,我想说,其实我很感恩,我所遇到的每一位中医领路人,都是心胸开阔、医德高尚的人,他们无私的把自己的学问告诉我,甚至毫无保留,包括现在我的老师——中医妇科世家“峏山杨”第24代传人杨晓生老师。如果没有他们,我不会走到今天,对不会如此热爱中医,真心希望我的老师们都能健康、长寿!也希望我能发挥自己的所学,将健康带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