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蒙蔽了你的双眼——羊毛之战
《羊毛战争》的背景是——打住,不能说。
我不能说,因为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跟随书中的人物去探索我所生活的世界的秘密。作者让这一点有些悬疑。作者对氛围的独特把握和精彩的情节设计,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佳。
这种书评难写,情节引人入胜。根本不能说,但这是一部剧。即使这本书从文学角度来说水平不是很高,但我觉得在业余时间打发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也不想给以后可能会看这本书的读者造成困扰。
所以,虽然我说这本书的思路和情节让人耳目一新,但这些都无法分析。只能借鉴小道消息,评价这本书的写作水平。
首先,剧情吸引人,这是我上面提到的,这也是这本书能在亚马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上面提到的另一点是作者善于把握气氛,这个很难学。可以认为作者有写作天赋。
然后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作者“水平有限”的部分,这是作者展现写作才华却依然露马脚的地方。我之前说过对这些地方的处理似乎有点“不成熟”,但是休·豪威已经不是年轻人了,写作也不是尝鲜。也许上天是公平的,这就是他出色的烘托气氛能力的代价。
第一点,作者对爱情的描写确实有些捉襟见肘。这体现在小说里就是朱莉娅过去的感情不清楚,后来发展出来的感情也很生硬。这种倔强不是单纯的不动感情,而是作者试图写一个温暖的惊心,但是写到纸上,却变成了很多天后两个人不自然的牵挂。看似坚强的女孩一时的心意被写成了对自己的反思,老同事之间默契的亲情也被写成了冷漠。唯一的解释就是作者还在用这个来衬托感情和自然的地下压抑,但我觉得总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在里面。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对剧情推进过于自信。虽然情节引人入胜,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更仔细的推敲。作者过于依赖上帝视角,对剧情的强大掌控力让人物形象扁平化。简单来说就是人物太单一,性格刻画太简单。这是情节沉重的小说的通病。作者并没有对剧情安排做适当的修改,只是按原计划一步步进行。这当然有利于完成一次微妙的创作,但对文字创作本身的伤害还有待商榷。
总的来说,剧情设计一流,人物塑造二流,这是我对《羊毛之战》文本特征理解的最简单概括。所以,就像我开头说的,我不是特别推荐这本书,但是如果是为了消磨时间,看国内网文以外的快消文章,这本书完全可以胜任。
本来文章应该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太短了。想了想,还是简单讨论一下毛线大战的剧情吧。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内容是剧透。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常见末世故事的背景下,构思和情节设计的创新。这是基于作者对乌托邦的深刻理解,在反乌托邦小说中独树一帜。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故事的背景是核战争使得地球表面不适合人类生存,部分人类进入了地下“筒仓”生活。这是一座深入地下的数百层建筑。里面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每个楼层分区都有不同的功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但生活在“筒仓”里的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有几十个“筒仓”,有一个机构统一管理。更可怕的是,“发射井”是为热核战争准备的,所以发动战争的目的也值得考虑。“发射井”里的人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可以从地表“发射井”的镜头中透过场景看到地表的恶劣环境。普通犯人会被送去用毛布擦洗镜头作为处决。
这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作品,而对于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来说,接下来的情节无非是人们得知“筒仓”的秘密,检查表面是否真的那么糟糕,然后反抗躲在暗处的统治者。
小说开头,确实有走这条路的迹象。有人发现,“发射井”有模拟图像的软件,一直出去清洗镜头的人似乎希望地下的人能看清一些东西。可以说,小说一开始就在暗示读者,他们必须揭开这个谎言,获得自由。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的主人公后来清楚地意识到,用来模拟图像的软件并不是用来模拟住在地下的人所看到的地表上的世界,而是模拟出去擦洗镜头的人的头盔上的图像。当那些认为外面的世界没有统治者描述的那么糟糕的人真正看到“美丽新世界”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刷洗镜头,从而达到统治者的目的。
所以,不是别人给他们看的错觉,而是他们想象出来的错觉。小说中,统治者的手段远高于大多数人的想象,他用所谓的追求被统治者的自由来实现自己的控制。
这种对乌托邦的深刻理解是这本书能够受到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但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小说的味道就会少很多,这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尽量避免剧透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客观上写作水平不高,但值得一读的优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