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悲惨世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他早年支持封建王朝,后来积极参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48大革命后,雨果转* * *因19反对拿破仑三世而被流放。

雨果在80年的人生旅途中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据统计,雨果生前留下了22首诗歌,12部戏剧,20部小说和散文,4000多件艺术作品。他的戏剧《奥纳尼》的成功是浪漫主义在戏剧领域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被列为世界名著。

从1828年构思,到1845年写作,最终在1861年写成一部完整的书,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此期间,他收集了大量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资料,参观了布列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景。直到1845 165438+10月,雨果终于开始创作,同时不断补充素材,丰富内容,顺利完成了第一本书,取名《苦难》。然而好景不长。雨果于1852年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流亡生活使他经受了社会的洗礼和放逐,他开始与自己的阶级决裂,同时也与他所信仰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念决裂。正是在这种全方位的重新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雨果对《苦难》手稿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并改名为《悲惨世界》。

这是一幅壮丽的画卷。画面的前面可以追溯到1793年比恩维努主教经历的大革命高潮的时代,画面的结尾延伸到1832年马吕斯参加的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近半个世纪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生活的浩瀚画卷全部一一展现:外省的偏僻小镇,海滨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黑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墓地,寒冷郊区保皇党客栈的沙龙,资产阶级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滑铁卢的惨烈战场,等等。这条漫长而辽阔的绘画轴上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其细节也栩栩如生,而画面的形象又是如此鲜明突出,色彩是如此厚重瑰丽,气势是如此磅礴,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写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地想给后人留下一笔历史。他描述的本世纪的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的巴黎起义,就是两个极其辉煌的例子。更重要的是,他想在小说中写出“本世纪”历史洪流的曲折和跌宕起伏的巨变,把一个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置于所有历史场景和进程的中心,那就是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阶级的处境也是悲惨艰难的,没有任何改变。他用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部一个人的史诗,但并不局限于个人意义。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带有明显的奥德修斯式的传奇色彩。他的人生道路如此坎坷,他的厄运和磨难如此严峻,他的人生充满了如此多的惊险,这一切不亚于古代史诗《奥德赛》中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与奥德修斯的史诗不同,冉阿让的史诗主要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迫害,以及与不断威胁他的资产阶级法律的斗争。正是因为冉阿让要对付一个庞大的社会机器和一张织得非常严密的法律网,雨果要想把这个人物史诗般的奋斗进行下去,就必须给他惊人的坚毅、非凡的体力和难得的勇气与机智。冉阿让得到了这一切,他那近乎神奇的本领使他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在他的道德精神中更为重要,他的心路历程如史诗般感人。他原本是一个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垣断壁,法律的惩罚,现实的残酷,让他“渐渐变成了禽兽”,盲目报复社会,甚至做出了真正让他后悔终生的错事。这种遗憾导致了更深层的意识,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将他的精神人格提升到崇高的境界。正如他在传奇经历中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障碍一样,他在精神历程中也要绕开和克服各种利己主义的暗礁,才能达到他超凡的精神高度,才有他舍己为人的义举。而且这种暗礁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障碍更难逾越,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

冉阿让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道德、习惯,他都是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各种优秀品质,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动人民的代表。他的所有经历和命运都带有一种崇高的悲怆,具有社会代表意义,使《悲惨世界》成为黑暗社会中挣扎大众的悲剧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