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关帝是道教神祗还是佛

有关妈祖的史料,今所见之最早者为南宋高宗朝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碑记中谈及圣墩所供神像,有男有女,「独为女神人状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人立庙于本屿。」又南宋宁宗朝丁柏桂《顺济圣妃庙记》云:「神莆阳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莆宁海有堆,元佑丙寅,夜现光气,还堆之人,一夕同梦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馆我。』于是有祠在圣堆。」宋代的这两则史料,都说妈祖是巫祝、神女,其神格属性,属于道教,和佛教无关。《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云:「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一二六四至一二九四年),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祝文云:『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着天妃。』」元人也是将妈祖归类为「名山大川」的神灵,称之为南海女神,列为祀典。《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伤字号》(台湾新文丰刊本第十九册)收录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是叙述天妃妈祖成道的相关经典。上述这些较早期的史料,都是将妈祖划归入道教神只中。妈祖故事被糁入佛教色教,应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见清.叶德辉重刻明刊本)说:  「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身得妃;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匕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幼而颖异,甫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如会稽吴望子、蒋子文事……居无何,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亦犹诞之日焉。自是往往见神于先后,人亦多见,其舆从侍女拟西王母云。」  宋代、元代史料,看不出妈祖与佛教的任何关系,《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述天妃事,当是明世三教合一盛行下,所演化出来的。也可能受元世称妈祖为「南海女神」的影响,由「南海」而联想到观音。虽然《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糁进佛教之观世音,说天妃的母亲梦见观音送予优钵花,又说天妃「五岁能诵《观音经》」,似乎与佛教的观音,关系密切。但此观世音,以明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看来,又称为慈航道人,是被道教收编的佛教神祗,已和佛教的观世音有别;明中叶以后小说中所见的观世音,都是玉皇大帝的手下属神,是道教化的神祗。又,明.吴还初编《天妃娘妈传》(收录于《古代珍稀本小说》,沉阳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和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编于明万历末的《天妃显圣录.天妃诞降本传》,其中所说天妃与观音的关系,也都可做如是观。再者,上述明中叶后的天妃传,虽也有妈祖敬拜观音之说,但所说的妈祖成道故事,或说由玄通道士授玄微秘法,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或说「入瑶池见王母,转往南海得观音传法」「湄洲羽化为神后」,都是很典型的道教成道故事,而不是遵修佛教的四谛(证罗汉果)、十二因缘(证缘觉)、六度万行(证菩萨、佛)而悟道者;所得果位(女神、夫人、天妃、天后),亦和佛教果位说(佛、菩萨、缘觉、罗汉、三界天人)不同。因而妈祖神的属性,应是道教神,和佛教无涉。台湾研究妈祖的学者甚多,有的甚且仅据明中叶以后的史料,如《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说妈祖与观音之关系,而把妈祖归为佛教神,却不知明世的观音,已是道教化的观音(慈航道人),不是佛教观音;台湾民间道教庙所供的观音,亦皆是属于道教化的观音。由南宋及元世的史料,及妈祖的成道故事看,妈祖,其神格,应是纯粹的道教女神。且以今日大陆及港、台所见供祀妈祖的庙宇及祀仪来看,都是属于道教形式的宫庙与祭仪,和佛教的寺院及供祭法有极大差别。将妈祖视为佛教神祗,显系误判,或是别有用心的做法。 综归来说,从佛「寺」、道「庙」,祠堂外貌、神祗衣着、封号及祭祀用品、科仪上看妈祖神格属性。妈祖的祠所,称为「宫」或「庙」,是道教庙宇的称呼;其建筑形式,也是道教庙宇的风格。妈祖的神像造型,是中土后妃形貌,而不是印度佛教佛、菩萨、缘觉、罗汉、飞天等造型。妈祖庙供奉的供品为线香、纸钱、三牲、清酒、祭品,庙中有给香客的平安符,庙与庙间有刈香(进香)互访、有绕境出巡、迎神赛会;这些都是道教的活动,和佛教无涉。再者,道教神祗的封号,尊贵者如天尊,敬老者如丈人、老母,但最常见者,则为带有人间政治组织色彩的职称,如帝妃、王侯、元帅、护法、将军、使者等。男神封号常见者如:帝、王、君、真人、元帅;女神封号,常见者如:夫人、元君、母(老母、圣母)等。举例而言,男神如玄天上帝、关圣帝君、广泽尊王、东岳上卿司命君(见《真诰》)、紫阳真人(见《真诰》)、天蓬元帅。女神如:九华安真妃(《真诰》)、紫微王夫人(《真诰》)、南岳夫人魏华存(《真诰》)、南岳紫虚元君(《真诰》)、碧霞元君、骊山老母、西王母等等。道教的这些神只封号,大都由历代帝王来封赠,有一定的规则,先低阶后渐至高阶,古已有封赠者,只能加封不能贬降。这套制度,在宋代已建立。《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三百三十六北宋神宗元丰六年,第八页:  「太常寺言:『博士王古乞自今诸神祠加封,无爵号者锡庙额。已赐庙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凡古所言,皆当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并从之。」  上引所述道教神只封赠名号,皆由卑而至尊,有一定的次序。封赠由二字至四字至十余字、二十余字、三十余字的封号,都曾出现过。妈祖是道教的女神,自然历来也有祂的封号。历代妈祖的封号,散见于《四明续志》、《铸鼎余闻》、《天妃庙记》、《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而记载最详尽可信的,当为湄洲贤良港天后祖祠刊印,妈祖裔孙林清标于乾隆戊戌年所敬辑的《敕封天后志》一书。今据《敕封天后志.卷上.历朝褒封》载录于下:宋徽宗宣和四年赐「顺济」庙额。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封「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加封「灵惠昭应夫人」。宋孝宗淳熙十年封「灵慈昭应崇善福利夫人」。宋光宗绍熙元年进爵为「灵惠妃」。宋宁宗庆元四年加封「助顺(灵惠助顺妃)」,开禧元年加封「显卫(灵惠助顺显卫妃)」,嘉定元年加封「护国助顺嘉应英烈妃」。宋理宗宝佑元年加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宝佑三年加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宝佑四年加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开庆元年进封「显济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封「护国明着天妃」,至元二十六年加封「显佑」。元成宗大德三年加封「辅圣庇民」。元仁宗延佑元年加封「广济」。元文宗天历二年加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着天妃」。明太祖洪武五年敕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永乐七年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清圣祖康熙十九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康熙二十三年加封「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清高宗乾隆三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乾隆二十二年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乾隆五十三年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清嘉庆五年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我们由上列妈祖的封号上看,先是宋徽宗的赐庙额,再来才是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有一定的次第,封赠之字,由二字,至嘉庆五年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三十字封号。又有的人以为清康熙十九年封赠的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但据湄洲祖庙所刊《敕封天后志》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看来,康熙所封赠的封号是「天妃」而不是「圣母」。《敕封天后志》是妈祖裔孙所辑,里面载录各朝皇帝诏封全文,也包括了康熙朝,但皇帝诏书祭文,都说康熙十九年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皆无封「天上圣母」字样。疑天上圣母之称,是后人所误记。妈祖是护海有功被民所奉祀的神祗,合于道教祀神法则;妈祖的修炼法门,也是道教符术之说。而供妈祖之供品及科仪,如线香、纸钱、三牲、刈香(进香)、平安符、迎神赛会;无一属于佛教。妈祖的扮相也是道教神只形貌。妈祖的修链法门,也非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不管从佛「寺」、道「庙」,祠堂外貌、神只衣着、封号及祭祀用品、科仪上看妈祖神格属性,都是道教神只,今日台湾的和尚硬把妈祖说成是佛教神,认为跟随妈祖可以修行佛法。真不知如何修起。关公在道教被敕封为「帝」,在佛教却仅是护法伽蓝,于是给人以道首佛尾的错觉。因此也有必要来细论关公的神格属性。世人会把关公当做佛教护法神,其实是出于《三国演义.卷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说关公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死后一魂不散,荡荡悠悠,于三更夜直至玉泉山,大呼:「还我头来。」法净和尚为说法,告以关公向人索头,被关公所杀者,亦将向关公索头;于是关公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并说:「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关公是中国人不是印度神,关公之被归于佛教护法神,实是出于小说家言,并非正史。而元.罗贯中《三国演义》之说,溯其源,则是始自宋.昙照《智者大师别传注》(《卍续藏经》第一三四册)之攀缘。隋世智顗门人灌顶所撰《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说智顗在当阳县玉泉山建寺,初名「一音」,后改为「玉泉」,传中未提及关公皈依事。至宋.昙照为传作注时,昙照自说「偶得玉泉之碑」,记载智者至玉泉山,关羽运神力建寺宇,皈依智者,听法受戒等事。宋.昙照《智者大师别传注》,是根据隋世智顗门人灌顶所撰《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一书来作注。灌顶是章安人,所以也简称章安《别传》。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说智顗在当阳县玉泉山建寺,文云:  「施乡答地,荆襄未闻。既慧日已明,福庭将建,于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赐额,号为『一音』,重改为『玉泉』,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谚云:『三毒之薮,践者寒心。』创寺其间,决无忧虑。」(《卍续藏经》第一三四册,六四四页下)宋.昙照《智者大师别传注》下卷,在灌顶上文下注云:  「答地如佛鹿苑、鹦林说法,皆报夙恩也。荆襄者,荆州古南阳郡,改为江陵府,又为襄阳府,今朝为荆门军。当阳县,即属江陵。玉泉寺,初为『一音』,当开皇十三年赐额名『玉泉』,乃水色如玉也。常闻此寺是故蜀将关王神力所造,《玉泉寺记》略不言之。今偶得玉泉之碑,说:  智者抵渚官,登南纪云山,特建道场,观沮嶂,山色堆蓝,紫云如盖,此可卜居乎!初卜清溪,意其迫隘,难安于众,行至金龙池北百有余步,有一大木婆娑偃盖,中虚如庵,遂于其下趺坐宴安,入大寂定。一旦天地晦冥,风雨嗥怒,有无限妖怪,种种殊形异状,攒簇师前,将欲为害;又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砺牙,意欲食啖,复有阴魔列阵,炮矢雨下,经一七日,了无惧色;师悯之曰:『汝所为者,生死幻梦,贪着众业,不自悲悔,犹来恼吾耶?』言讫俱灭不见。一夕,云雾开爽,月明如昼,有二圣者,部从威仪如王者状,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裹帽而秀发。师遂顾问:『圣者何来?』曰:『予乃蜀前将军关羽,儿子曰平,以战功故常镇是邦。此山号三毒山,自古迄今,人迹罕到,唯龙蛇虎豹、妖精鬼魅之所窟宅;大德圣师何枉神足?』『贫道自天台过,欲于此处建立道场,少酬生成之德。』神曰:『果如是,弟子当为造寺化供,以延十方清众,何如?此去一舍地,有山状如覆舡,其土深厚,形势将旺,弟子于此建寺,愿师禅定七日。』言讫而退,师既出定,大厦告成,楩楠交错,栋宇峥嵘,丹艭鲜明,金碧相照,迎请师居,聚众演法。一日神曰:『弟子在昔用兵讨伐,脍肝肯肉,恣纵贪嗔,今日何幸,得闻无上菩提出世间法?今已洗心涤虑,求戒品,永庇佛乘,乘教化群生。』师从其请,为之秉炉传授,自此齐洁,愈更精明。以上前碑文也。」(《卍续藏经》第一三四册,六四四页下至六四五页下)隋.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全文中,并无关羽现神力,帮助七日内建玉泉寺的记载。至宋.昙照为传作注时,昙照自说「偶得玉泉之碑」,再据杜撰之碑文而妄说智者至玉泉山,关羽运神力建寺宇,皈依智者,听法受戒。上说在智顗及灌顶书中,皆所不见,显然隋代并不存在这种说法,应是昙照所杜撰出来的传教神话。南宋末.志磐《佛祖统纪.卷六.智者传》也引用《玉泉碑》说关羽助建玉泉寺,但于其下细字注云:「章安(灌顶)撰《别传》,略不及关王事,殊所未晓。若谓之无所闻知,则章安亲在玉泉听讲矣。谓之不语神怪,则华顶安禅,强软二魔,必言之矣。矧夫关氏事迹,逮今神应,岂于当时有所遗逸邪?今据《玉泉碑》以补其阙,用彰吾祖之圣德若此。至若《别传》叙事之际,尚多浮辞,今并删略,务存简实。」(《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九卷,一八三页下)南宋末的志磐,想不透为何智顗的弟子灌顶在撰写《别传》时不把那么重要的关王助建佛寺及皈依智顗事,载入传记中,而以为是遗逸。其实这正足以说明关公助建玉泉寺的神话是后来撰造出来的,在隋时并不存在。大抵说来,关羽皈依智顗,成为佛寺的护法神,起于后人杜撰的《玉泉碑》,而被宋世昙照、志磐等僧人所宣扬附会出而形成的。关羽是三国名将,智顗是隋代人,两人年代悬远,僧人却攀缘说关羽前来听智顗说法受戒,护持佛寺。鬼神事迹,全无实证,只凭僧人空口白话,显系刻意捏造神迹,以迷惑信众;七日建寺之说,更是浮夸不经。历代《高僧传》中所见的「高僧」,常喜欢自夸,或说为山神、庙神授戒说法(如安世高度化*亭庙神),或说有神只来护持修道(如唐.道宣自说哪吒护持,并赠佛牙),或说有老虎、勐兽等敬畏避离(如竺佛调、释昙始)等等,用以夸耀自己佛法造诣高深,用以嬴得信众皈依,或帝王崇信。远者不说,近如《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谈到民初谛闲在北京讲经,关帝前来请谛公开示,这虚妄事,连印光都只能曲加解说:「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殁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愿宏法者,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而求决择开示于谛公?何聪明如帝君,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是大有说。」接着印光加以猜测,说关帝「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印光认为关帝并不是未了佛法,而是示现给凡民看,去除凡民的我慢。只是去除了凡民的我慢,却增长了愚妄「高僧」的贡高。一关帝,而一再被说成请求法净、智者、谛公等僧人开示;只要关帝的利用价值还在,这一类的开示,可能会永远流传下去。「高僧」这种夸诞自己的情形,犹如史书中常见道士自称数百岁人,或说能点铁成金,或说能飞升不死、变化万物,以此来广招信众;两者同是一种伎俩。关公、妈祖被附会为佛教神祗,实不外于佛、道争信徒。而把关公说成佛教护法神,更是出自「高僧」狂言惑众,空口自说关公前来听受佛法,敢于攀缘,全无凭证;以学术归类及历史事件言,关公神格,自应归属中土道教。再者,日本占领台湾期间,为消弭岛上汉人的民族意识,曾以废除「淫祠」为名,想要废除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道教庙宇,因而有不少道庙在后殿供奉佛教的观世音,假托佛教寺庙而得予保存;有的则请和尚为住持,以减少日本人之纠葛。日本.宫本延人《日本统治时代台湾地区寺庙整理问题》(天理教道友社,一九八八年出版)、一八九九年七月台湾总督府令第五九号《旧惯社寺庙宇等建立废合手续》,以及日本昭和十六年至昭和二十年间,在台发行的《民俗台湾》(东都书籍刊印)中所见在台学者之讨论皇民化及民俗问题等,都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借行政以干涉宗教之一斑;也加深了道教被佛教所矮化,造成佛高于道的错觉。妈祖的神格属性,由妈祖庙的称号、庙貌、神像、供祭物、科仪、平安符、祭神活动(刈香、绕境)等看来,全属道庙规制而非佛教。再由妈祖成道前的修行法门、显圣济民等等看来,妈祖也完全合于道教以修链和济民为主的修行方式。而妈祖的封号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等,这些皆是道教神祗封号。加赠封号,有一定的规则,先卑后尊,于是由女神,进而夫人,进而封妃,进而天妃,进而天后等;封号也由二字而增至三十字。我们以宗教本身的规范来检视妈祖,可以确定妈祖是道教神祗。在台湾,妈祖会被有心人士操弄成佛教神祗,主要原因大概有下述几项:其一是,明后的传记,将妈祖和观音牵连上关系,一般人不去细究此观音是道教化的观音,已非佛教观音,只凭直觉将观音和佛教划上等号。其次是,台湾北港妈祖神像是清康熙三十三年,树璧和尚自福建湄洲天后宫奉请来北港,并建庙为第一任住持。树璧和尚属佛教临济宗,福建临济宗的和尚,大都和民间斋教有密切关系,偏向三教合一,并非「正统」佛教徒。树璧来台时,可能是带妈祖以保平安,到台后感念妈祖保佑,所以树璧和尚才会奉祀妈祖,为之立庙。其三是,从事田野调查者常以庙祝所说为真,无力考证经典,而庙祝并非鸿儒硕学,学识有限,难免误说,再看到和尚为庙祝,于是以为妈祖出于佛教。综上所说,妈祖的被视为佛教徒或佛教属神,实是出自台湾地区的特殊现象。但此种现象,借由台湾佛教的发展,逐渐影响到东南亚。笔者今年(二00七年)八月到马来西亚讲学时,友人告知吉隆坡天后宫信徒中,也出现了妈祖属性归佛归道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