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洛长安的创作背景
作者吴文莉有很强的意象记忆、意象联想和意象表达能力。是父母和祖父母的生命记忆的主动联想,是心理体验的精神理解的移植,是被血缘和地缘融为一体的感情。这个没有经历过迁徙时代的青年作家,可以用30万字复活那一代人的苦难。看她一路写的细针密线,还有滞留秦的河南兄弟们,那种不顾一切后来生的生存,咬着牙互相搀扶着前行,就像中国山水画里的墨汁一层一层的堆积,已经细腻丰满甚至凝重的展现出来了。作者的描述很平静,但在看似平静的描述中,传递出的却是内心的炽热。你能感觉到她是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受苦,一起奋斗,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暗中传递给读者一种生存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一种人生的乐观,历史的乐观。
异质的生活,异质的文化,很难融入。但小说描写的是我们河南兄弟这个最能适应动态存在的炎黄子孙之一,是如何在古长安城墙内外栖身,从一无所有到生存发展,最后融入这座古城的血脉。小说还描述了他们长期流动的存在所锻造的非凡活力和智慧,以及他们对公共利益和善良正义的乐观、自信和渴望,这些都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渗透到人物的气质深处。他们的贫穷令人心痛,但他们在《最后的立场》和《艾兵》中的坚韧和悲伤更令人震惊。他们所经历的,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正是我们国家所拥有的道德力量让他们得以与命运抗争。
龙的语言充满了父母间活泼而有特质的方言,但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又有着强烈的河南话韵味。在她的作品中,生命之河总是带着泥沙向前流淌,静静的,缓缓的。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尖瀑。一般她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对生活的判断和哲理,但她有能力传达日常生活和心理情绪中的一些感受,让你觉得最难以用言语表达,像是言外之意。
这需要一点努力。
吴文莉在美院读研究生,专攻中国画,平日去跟老师学书法。她的画满纸,温柔可爱,但字写得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书画不足以宣泄这个女人心中澎湃的生命情怀,于是她拿起笔,写了一个长长的故事,用20多万字的篇幅,喷涌出她心中所积聚的东西。哎,长话短说其实挺好的。多么辉煌的一生,多么勤奋的一生,多么充实的一生。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如此丰富多彩。当然,有理由担心,就是这样的四面出击,可能会影响到她各个方面的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人生在耕耘的过程中美好过一次,又何必在乎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