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裂舌:裂舌结局》看日本当代男女小说

摘要:日本自古以来就有淫荡文学的传统,这些淫荡文学表现出深深的悲伤、困惑和绝望。本文试图以《裂舌》为例,从传统和现实两方面探讨当代日本男女小说的特点,从而了解日本的民族性。

关键词:色情与后沉默现实主义

引用

《舌裂》是日本19岁青年女作家金的第一部小说。2003年获日本第27届Zan文学奖,2004年获130芥川奖。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19岁的叛逆少女,一开始迷上了身体改造,最后把舌头割成两半,然后迷上了纹身。女孩遇到了一个脸上挂着金属环,背上纹着龙纹的纹身男青年,被他两条开裂的舌头迷住了。在小伙子的诱惑下,她也在舌头上戴上了戒指,从此痴迷于形体改造。在小伙子的推荐下,姑娘认识了另一个搞形体改造的小伙子,三人发生了混乱的性关系。这部小说的结尾很混乱。女孩的男朋友被性侵致死,但女孩的另一个性游戏玩家,可能会性侵男朋友的肉体改造人,却让女孩感到温暖。著名作家村上龙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他认为兔唇的细节是真实的,无懈可击的。从现在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我捕捉到了偶尔闪现的纯真情感。小说不仅构建了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而且深刻地传达了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女性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后现代文化中“新日本”的叛逆、孤独和失落的生存状态。作品中大胆的描写和心理灰暗的内容,在中国引起读者的轰动,但在日本却能成为畅销书,受到资深学者的赞赏,并获得日本文学界的纯文学奖。这种价值取向,在我们讨论了以下现象之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一、日本男女小说的“美”与“悲”

日本文学从传统故事开始就一直追求情色。情色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爱,而不是爱情。指男女偶遇,追求性。日本情色文学的传统,应该说,来源于早期大和民族性生活的开放和生殖器崇拜。神话传说中的日本起源与性密切相关,《史记》中有对日本诞生起源的神话描述。谢毅·齐纳和伊泽波是男女之神。受上帝的旨意,他们从天而降,看到一对爱情鸟在接吻,他们也学会了接吻。看到一对夫妇结合,受到鼓舞,无法控制自己,女神谢毅·齐纳问道:“你身体怎么样?”伊泽波女神回答:“我的身体逐渐完整,除了一个地方没有封闭。”谢毅·齐纳说:“我身体里有一个多余的位置,所以我会把它给你。”伊泽波同意了。于是女神和女神合二为一,最终诞生了日本列岛和主宰列岛的天神和八百万神。②在以叙事为主的传说中,虽然对性的描写是赤裸裸的,但并不淫秽,反而表现出自然和现实主义。此后,日本古代的各种文学样式,多以爱与性为主题,逐渐形成了日本文学的淫荡审美观念,《源氏物语》是奠定日本淫荡文学的杰出之作。这个淫不完全是汉语中色情的意思,“色”也有色彩和表情的意思,而淫包含着身、神、美的结合,包含着灵与肉都一致的内容。情欲文学以情爱趣味为重要内容,探索人情与世俗,把握人生的深层意义。《源氏物语》讲述了主人公和众多女性的悲惨情感故事。是古典《静雅》中一部凄美而悲凉的“情感小说”。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静雅和凄美的意境风格,开启了日本“哀物”时代。但这部一千多年后仍对日本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爱情巨作,表面上看是一个采花天才的浪漫传奇。这就是日本人对审美的理解,爱与情、性与灵的暧昧分离与统一。

时至今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日本文学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淫荡、物质悲哀、现实主义的风格依然存在。金的《舌裂》看似是一部叛逆小说,其内容令人震惊,涉及性、暴力和身体变形。作者想传达的,当然不是为了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而是通过这类年轻人狭小的生存空间,展现这种空虚的可怕力量。麻木的心灵只能通过转化身体的痛苦来获得存在感。但她的作品始终渗透着日式审美——对物哀。这部小说充满了感伤的情绪和爱情与性的悲伤。纹身完成后,纹身师和主人公都感叹:“这是人生的又一次启程吗?麒麟最高境界已经被刺,感觉没什么好怀念的了。”“我的龙和麒麟最后一次结痂,也是最后一次脱痂,完全归我所有。我总是渴望拥有很多欲望。但所谓的占有,是很可悲的。”⑤小说结尾说,一个女孩在身上纹身,在舌头上穿孔,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叛逆心理,但最后却因为失去男朋友而加速了“裂舌”的过程,反映了她在剧烈的身体疼痛中从麻木到恢复的情感过程。一些新锐作家认为,从这些人生活表象的残酷描写中,可以看到残酷背后的情感悲凉。龚本辉说:“看完金的《舌裂》,我突然觉得心里留下了什么东西。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感觉她对细节的描述非常到位,我也明白了它给我留下了什么。是‘悲伤’。”池泽夏月也说《裂舌》整体上是一部悲伤的小说,所以她有点害怕。场面也很华丽,可能是另一种纯粹的爱情吧。但作者认为小说似乎透露出日本传统文学作品的悲凉,大胆的性描写却游走在色情小说的边缘。翻译成中文的小说,被译者删除后几乎无法到达中国读者的视线,原著中赤裸裸的性描写,大概也只能被日本人认为是纯文学作品。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

《裂舌》对死亡的追求也体现了日本小说的另一大特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日本美的本源,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死亡”。此外,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文化名人都对死亡怀有敬意和仰望。他们相信生与死之间没有绝对的距离。当生命的巅峰已经过去,对生命本身没有期待的时候,与其让肉体活着,不如让灵魂回归,让身心在死亡中得到永恒的升华和沉寂。这种思想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舌裂》里有一段描写。从纹身店回来的路上,女主角突然心情阴郁。“我强烈希望我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也希望在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里燃烧自己。

日本是岛国,远离大陆,海洋性气候明显。虽然气候潮湿,但经常会有突如其来的台风。夏末秋初,台风频繁袭击日本,给日本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让日本人担心的是,由于横跨日本列岛的“环太平洋断裂带”的不稳定性,日本地震多,火山活动频繁。就连日本艺术创作中经常因为景色壮丽而被描绘的富士山,也是典型的火山锥。可以说日本人脚下的土地是不稳定的,所以地理原因让日本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有了瞬间感,这个民族对生死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诠释。一直以来,樱花作为国花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对于生死观也是有感情和寓意的。樱花是短暂的,灿烂绽放后,一夜之间突然凋零。这种超然的决定得到了日本人的赞赏,然后变成了一种信仰。在日本民族的生死意识中,他们热爱短暂,看重当下的美好,可以无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