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一生是怎样的?

郁达夫,生于1896,卒于1945,现代作家。原名虞雯,字大富。浙江富阳人,创造社创始人之一。早年就读于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杭州学院。

郁达夫是创造社成员中小说和散文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较大的作家。我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也喜欢看小说和戏曲。1913年和大哥去了日本。中学(日本称“高等学校”)几年后,1918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学习经济学,但兴趣在文学方面。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欧洲文学和日本文学,并深受其影响。

郁达夫在异国生活了近十年,和当时许多在国外留学或生活的中国人一样,受到了种种歧视、冷遇和屈辱,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增强了他愤世嫉俗、忧郁寡欢的思想性格。这些人生经历和心态,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1921年,与郭沫若、程、田汉、张资平等人在日本留学,组织创造社,开始写小说。65438年至0922年,郁达夫回国后积极参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编辑其刊物,后在安徽、北京、武昌、广州等地的大学任教,但主要精力仍用在文学创作上。

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在日本期间生活和思想的写照。这本小说集和郭沫若的《女神》一起被收入最早的“创造社系列”。小说集包括《沉沦》、《银死》、《南迁》三个短篇,其中《沉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抑郁的日本留学生,渴望纯洁的友谊和温柔的爱情,却在异国他乡只遭到屈辱和冷遇,最终在绝望中走向毁灭。作品中主人公不可避免的忧郁,反映了五四时期在沉重压迫下觉醒的青年人不知如何改变现状的心理状态,具有时代特征。小说的主人公沉痛地呼唤:“中国,中国,你为什么不变强!””“我爱我的祖国,所以我把我的祖国当成我的爱人。”“祖国!祖国!你害死了我!快速致富!坚强点!你还有很多孩子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发表后,在当时的年轻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遭到了封建保守主义者的批判。正如郭沫若在谈到郁达夫早期创作时所说,“他清新的风格仿佛在中国凋零的社会里吹起了一个春风,立刻唤醒了当时无数年轻人的心灵。他的大胆自曝,对于隐藏在千百年铠甲下的士大夫虚伪来说,是暴风骤雨的一击,把一些伪君子和假人才震到了暴怒的地步。为什么?正因为这样露骨的坦诚,让他们感受到了诈骗的难度。"

郁达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时,在文坛上看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认同“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这一观点。但又不同于鲁迅小说中以“我”为主角描写人和事的现实主义手法。郁达夫在小说中常常以“我”为主角,运用丰富的抒情笔调,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和坦率的自我表白,“在重压之下的呻吟中表达反抗”。小说《风铃》、《乡愁病人》、《莳萝之旅》、《还乡》、《还乡后记》、《别离前》等。《沉沦》都是自传性的。有的不以“我”为主角,“我”也在其中。写于1923的《莳萝之旅》是作者早期回国生活的记录。小说以写给妻子的信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贫困知识分子艰难的生活处境和痛苦迷茫的思想情感,感情强烈,文字悲凉,表达了人们在沉重的经济压迫下的同情。历史小说《采石矾》是为回应胡适等人的无理攻击而写的,它借助清代诗人黄中泽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恶势力的愤恨和抗议。与郭沫若诗歌中明朗、激情、乐观的基调不同,郁达夫的小说往往谱写出阴郁、沉重、苍凉的挽歌。这种基调的形成不仅是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境遇和思想内容,也是由于他对国内外感伤文学的接受,特别是清代诗人黄中泽、卢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及世纪末的一些文学思潮。

虽然郁达夫作品的主基调是感伤的浪漫主义,但随着作者对现实观察和体验的深入,作品中的现实因素不断增强。冷灰集的一些小故事就是这样。《一夜沉醉于》通过贫穷悲惨的卖稿“我”的形象,以及在苦难中顽强挣扎的烟厂工人陈的形象,歌颂了女工美丽的心灵和淳朴的反抗精神,揭露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嘲讽了“贫穷无名文人”的软弱。《伯典》是人力车夫的挽歌。这位心地善良、尽职尽责的工人整天努力工作,梦想着买车,但买车的愿望最终落空,人死于重压之下。对司机充满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的我,只能用一辆纸黄包车表达“薄喝”。《一个小雪的早晨》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悲剧故事。这些小说描绘了受压迫、受伤害的人物,控诉了罪恶的旧社会。作者本人认为他们“有些社会主义”。小说不仅显示了作品中现实因素的成长,也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成熟。《往事》写在一个小雪的早晨之前,在艺术技巧上确实是一部成熟的作品,人物描写也基本写实,但哀叹青春和爱情的逝去,思想风格远不及这三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迟桂花》、《飘儿和尚》、《晚年》等文章,文笔清晰,形象清新亲切,但歌颂的是隐居生活,表达的是晚年心境,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相去甚远。

郁达夫在小说中经常赤裸裸地描写“性变态”,把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在悲伤之外又带上了一些颓废的色彩。从短篇小说《无垠的夜》到中篇小说《迷羊》,都描写了青春期的抑郁和妓女生活。即使是以描写女工生活为主的中篇小说《她是个弱女子》,也含有变态心理的描写。虽然这些描写与主人公的犬儒主义和追求个性解放有关,但对性和肉欲的自然主义描写势必会削弱甚至损害作品的积极思想内容,如中篇小说《迷羊》。从作品的情节来看,作者有意写一个年轻女演员在悲剧人生中的倔强性格,但小说主要描写了像迷羊那样获得性爱的喜悦和失去性爱的悲伤,从而弱化了小说的正面性质。

除了小说,郁达夫还写了许多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许多小说风格高雅,接近散文。他的散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充分展现了一个在动荡的社会中苦闷的天才知识分子。”《冷灰集》中对一个文艺青年的公开声明,充满悲愤,号召青年反叛,反抗恶势力。《断残集》有20多篇短文,议论时事,讽刺政治,条理清晰,感情独特。但他的游记散文更有特色。《伤痕累累》中的文字用清晰的笔墨描绘了林平肥沃的土地,美丽的风景和群山,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偶尔插入旧诗,意境更深刻。比如《渔台春日》就是一本很美的游记。写童军的夜景和沿途的风景很感人。文章中旧体诗的插入,使感受越来越深刻:将景物描写与忧国忧民情怀相结合,是郁达夫旅行散文的重要特色,也为旅行文学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增添了时代色彩。

在创造社的作家中,郁达夫经历了最为曲折的人生和文学。伴随着五四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步伐,他在政治上不断前进,但时有波折。他不满新旧军阀的统治,写文章声讨蒋介石的叛乱,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联盟和民权保障联盟。但他在激烈的斗争中总是回头看,隐居了几年。1935写的最后一部小说《跑出来了》,直接表现了农村阶级斗争的主题。尽管郁达夫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有种种曲折和矛盾,但“他始终忠于五四,从未背叛”,始终保持着一个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的高尚忠诚品格。1938年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参加抗日工作,后转战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积极参加当时华侨的抗日进步活动,主编进步报刊。1945年9月,他在苏门答腊武吉丁一被日本帝国主义秘密杀害。从《沉沦》中“中国,中国,你为什么不变强”的温暖呐喊,到在南洋被杀,郁达夫写下了一首首让人悲愤的爱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