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走|一路向北,却听涛声依旧

“只有像我们这样每天睁眼就看到河的人才会渴望找到它的源头和归宿。运河不只是一条路,它可以上上下下跑几千公里;它也是一个指南针,指示着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先锋队,它代表你,代替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甚至意味着你的一生。”

《北上》与其他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主角是一条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无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连接了北京和杭州之间的地理,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京杭大运河是智慧劳动者创造的中国大动脉。

?大运河杭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许自小生活在大运河淮安段,他的一生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4,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是一个重新审视和唤醒运河的机会,也是我写作《北上》的开始。”许对说道。为了更真实地触摸运河的灵魂,他追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脚步,用四年时间从南到北走了一遍。

?这是一个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的历史故事,通过意大利人小波罗(Polo Jr .)沿着运河北上寻找弟弟、追寻凯尔波罗(Kyle Polo)足迹的经历,讲述了几代运河人的历史变迁。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述一个外国人在无数中国运河人帮助下的探索之旅,不如说我更愿意把这个跨越百年的旅程称为寻根之旅。

?无论是谢平遥、邵长来还是孙过程,都是靠渠而居,靠水吃饭。几代人的命根子,都和这一大片汤的泛滥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各种目的随小波罗上船,但根源都是同一个东西——大运河,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脉。

?看得见的是运河,看不见的是来来往往。大水和汤,向北流,这条线崎岖而渺茫,但回国后不知何去何从。

?“人的生命不在自己,而在别处。我生命的一半在这条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清朝,太平天国,日本,近代,百年国史,世界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根,流淌在骨子里,难以冷却的大运河。让我们回到这些人的来源,小波洛,一个来自世界另一端水城的意大利人。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们会认为他来中国是为了偶像化,为了他的偶像凯尔·波罗,为了探索运河。然而,随着深入了解,小波罗来到运河以北的真正原因是为了他的弟弟,他真的把凯尔波罗当成了偶像,但运河的壮美却让他震惊。最后,小波罗心甘情愿地成了运河的一员。

?不幸的是,小波罗被敌视海洋的河匪抢劫,身受重伤。1901年,当船即将到达运河尽头时,小波罗因伤势过重去世。今年7月,清廷宣布停止海运粮食,大运河的功能地位丧失。在另一个次元空间里,小波罗一直在寻找的弟弟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马德富。马德富过着中国人的生活,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摆渡,拉纤维。同时,他也经历了到处的战争和饥饿。马德富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中国,但当日军南下时,他也成了悲痛的牺牲品。马德富心爱的妻子死在日本军犬的口中,他的人生顿时崩塌。他为妻子报仇的时候,也是死在日军手下。

小说中,小波罗死后,他的东西随随从散落各地,遍地开花。临终前,他让身边的人选择随身物品:邵长来选择了指南针,孙过程选择了相机,谢平遥选择了随身日记。这些人的后代把这些东西当成自己的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2014年,小波罗、马德富和那艘船上的翻译、保镖、船夫、搬运工以另一种方式相遇。他们的后代要么从事河流研究,要么想拍摄一部关于大运河的纪录片,要么成为大运河边上一家“小博物馆”B&B客栈的老板。

两代人的命运因为大运河再次走到了一起。今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山河流转,逝者如斯,但正如书的扉页所说,“过去的时间依然在今天的时间里面继续滴答。”

?我觉得许的结构挺有新意的。整部小说分为三章八个故事。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时空穿插的方式。

小说有两条线索:现实和历史。历史线索围绕着小波罗等人沿水北上,在硝烟和混乱中流离失所的旅程;现实线索是谢望和电视纪录片《大河滩》的拍摄。两条线索,他精心设计了它们的联系。

历史线和现代线的交叉,一开始会觉得有点乱,但是越看越觉得作者别出心裁。近代出现的人物逐渐与历史上的祖先对应,传承感和延续感逐渐溢出。虽然最后几个后人是因为“大河滩”的设定而刻意聚集在一起,但作为读者,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条大河、几代家族史、一部民族史的意义。这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也不是一部大运河的历史,但用独特的历史背景来写文学,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动荡、混乱却坚定而辽阔的中国。

?“北上”其实体现了很多方面,比如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消亡,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对战争的反思,以马德富为主要代表。小波罗的弟弟马德富不辞而别,来到中国当水兵,目的是去北京保卫公使馆。他们带着正义的目的来到中国,因为中国的义和团正在骚扰北京公使馆。

?作为一名水手,他和大卫似乎格格不入。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凯尔·波罗这样的旅行家。充满浪漫幻想的我天真地认为战争是美好的:“我告诉躺在我脚边的大卫,我要带一个行李袋。首先,我可以随时归队;第二,《马可·波罗游记》不能丢。我来中国是为了成为凯尔·波洛,而不是为了杀人。”

然而,事实上,他们不得不参加战争,杀了人:“我杀了一个人。”他微微举起右手,好像还沾着血。我张开左臂,让他的头更舒服;我说,我也是。至少我肯定杀了人。我能闻到空气中的火药味和血腥味。"

在战斗的过程中,我也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认识中国人的:“这群手持简陋冷兵器的中国人是如此狂热,他们那种进攻的死亡勇气让我们害怕。在与义和团多次正面交锋和侧面摩擦或观察后,我越来越迷茫,看不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勇敢而胆怯,精明而无知,真诚而开放,虚伪而投机,勤劳而狡猾,光明磊落而庄严,猥琐而乖张,无私而自私,热情而友好,冷酷而阴险,长远而心胸狭窄而目光短浅,等等。这些完全背道而驰的品质,可以无限列举。他们照单全收,却和谐地融于一炉,放入同一个身体。”

?大卫首先怀疑发动战争的合理性。“但他们冒犯了我们。”

?“如果有一天他们在罗马得罪了你,或者在伦敦得罪了我,你再说这种话,我一定支持你。”

?小说中有很多战后的场景。就是看了那么多悲剧之后,他们的心态从一开始的幼稚变成了羞愧和后悔。“我走过每一具尸体,当我遇到那些残缺不全的肢体时,我想我杀死了它们。大卫认为我是疲劳引起的幻觉,像耳鸣超过六小时。我不认为这是幻觉。他们的死与我们有关。如果一群高鼻子深眼睛的家伙不是这样进来的,中国人会像落叶一样死去吗?但是,讨论战争中的死亡是不合适的。枪炮声在响,枪炮声在响,杀戮的呐喊从未停止。”

?在战斗的最后一天,马德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他成了瘸子,而他的同伴却在战争中死去。

?战争对侵略者和受害者都是悲剧。马德富经历了自己的悲剧和同伴的结局,看到了天津人的悲惨境遇,才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我的朋友大卫的回答更加深刻:“我也是罪恶的参与者。所以我更讨厌自己。以文明、正义、尊严、拯救的名义,我们又变成了屠夫、强盗。40年前,大文豪雨果批评洗劫圆明园的英法联军:‘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其中一个赢家口袋满满,另一个则装满了箱子:他们手挽着手,笑着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历史记载了一次抢劫和两个小偷。“现在,历史又记录了一次抢劫:这一次,贼多不如贼少;不是两个,而是八个。甚至善良的传教士和优雅的外交官的妻子都红了眼睛,他们用汽车收集和运输中国的宝藏..."

?读《北上》,给我一种宏大、沉重、耀眼的感觉。我觉得是一部兼具历史维度和文学深度的作品。它用苍劲的笔墨找回了历史的记忆。所以运河上几个家庭的百年故事,有内在的精神深度,其间有关于缘起与归宿的追问,有关于兴衰的探索,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有感情与心灵。自从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北上》似乎就备受争议。我觉得它可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缺点并不能掩盖它的瑕疵,茅盾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