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游记把神性、物性、人性结合起来塑造形象的特点。
明末,通俗小说领域出现了一股写志怪小说的热潮。这些志怪小说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指导下,受到古代神话、六朝志怪故事、唐传奇和宋元故事、志怪、巫术、神仙故事的影响,吸收了道教童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滋养。它不同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说,讲究的是真义。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奇诡”和“玄幻”,以鬼神的奇诡为主旋律,参考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一系列鬼神形象,将一些零散、碎片化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在这类小说中,有些作品完全是以宣扬宗教迷信和封建道德为目的,故事荒诞,文字粗俗,很快被历史淘汰。但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幽默的风格,愉悦心灵,启迪心智,为读者所珍爱。极度幻想与极度真实、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形象段子的多角度多色调刻画,包容了各种幻想之笔。《西游记》艺术表现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离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营造出一种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地,龙宫,阴间,仙界,险山,恶水;形象怪诞,似人,神奇莫测;故事从天上到人间,化江河为大海,兴魔除怪,祭宝;作者将这些奇人、奇观、奇观融于一炉,构造出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美。这种梦幻般的美,看似“梦幻”,却让人感觉“极其真实”。因为那些不可预知又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现实的阴影或者生活的真相,都是那么的合理。宏伟、至高无上的天宫,犹如人间宫廷在天上的对比;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神仙卿,让人想起朝代的官员;扫荡暴虐残暴的恶魔,寓意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赞美升天入地的生命,也寄托了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小说里的鬼神都是人,都是世俗的。像《三音芭蕉扇》,写铁扇公主丧子之痛;牛王默喜新厌旧;铁扇公主在假老公面前表现出各种无奈和风情;玉面公主在真正的丈夫面前撒娇吃醋。真的很难分辨她写的是妖还是人,是幻想还是照片。这正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论中所指出的:《西游记》中的神魔都写得“与人间的人情极为相似”,“西游记只通过妖魔画了一个影耳”(第七十六回)。这部小说在一个极其奇幻的文本中,蕴含着极其真实的感情;在最奇怪的事情中,有一个非常真实的原因。与小说整体的“玄幻”与“真实”精神相一致,《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自己的特点,即能做到物质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是指作为某种动植物的灵魂,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和习性,如鱼精学水、鸟精飞翔、蝎精蛰刺、蜘蛛精吐丝;甚至他们的性格也往往与之相称,比如猴子聪明,老鼠胆小,松柏有诗人的风范,杏树轻浮。这些动植物一旦变成怪物,就拥有神奇的技能,被“神化”,从“真实”转化为“幻觉”。但作者赋予了他们人类世俗的欲望,将妖魔鬼怪人性化,使他们具有了“人性”,将“幻象”与人类和更深层次的“真实”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独特艺术形象的塑造。比如孙悟空,长得像猴子,脸上有毛,嘴巴像雷公,机警,聪明,好动。他无所不能,有七十二变的能力。但千变万化,往往需要揭示“红屁股”或“尾巴”的真相。他是一只猴子,但他也是一个理想的人类英雄。他勇敢,无私,无畏,顽强,积极乐观,但也傲慢,好胜,冲动,喜欢捉弄人。他有一些凡人的弱点,甚至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恪守“男不与女斗”的规矩,这些都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汇处创造的“虚幻中的真实”的艺术典范。《西游记》中的鬼神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把人物放在日常的平民社会中,用多种色彩刻画他们复杂的性格。比如孙悟空,也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在他的言谈中,经常看到常见的俚语、江湖行话、商人行话。但作为一个理想化的传奇英雄,作者让他超越了凡人的肉欲。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上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感官上的贪婪。与孙悟空不同,出身元帅的猪八戒长着长长的嘴和大大的耳朵,更像一个普通人,有着浓浓的人情味。他天性憨厚,在高老庄工作勤恳,帮助高家“扫地、疏通沟渠、搬砖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开家业”。取经途中,他总是背着一车行李。在斩杀妖魔鬼怪的战斗中,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刚进佛经队的时候,我钉钯在虎怪头上造了九个洞。他打流沙河的时候“装输诈”,在勇敢的时候也经常耍一点小聪明。面对顽固的敌人绝不示弱,即使被俘,也绝不屈服。他虽然生气,但“没有倒旗枪”,是真英雄。八百里荆棘岭,日夜奋战他开道;七觉岭是个不可多得的柿子,靠他拱出对抗恶臭的路。取经路上,他既有苦功,又有功劳,最后自然有了正果。但是,他对食物和颜色的渴望一时半会儿很难泯灭;懒惰,贪婪,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看到酒食馒头供品往往是一种耻辱,因为嘴馋被妖怪骗了很多次。遇到美女,更是挠痒痒,出丑,甚至西游。我也动了心,一把抓住嫦娥,说:“姐姐,我认识你很久了,我来陪你玩。”(九十五回)他又懒又困,叫他去华宅巡山,他却一头扎进草丛里睡着了。目前先不管同伴安危,先算自己不吃亏,有时候临阵退缩就逃了。他还偷偷存“私”钱,有时还撒谎,鼓动师傅念咒语整顿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喊“分行李”,去高老庄。他的错误往往是由于人的本能欲望,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是落后的,自私的,狭隘的,但同时也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世俗的享乐,却依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聪明,容易占便宜,但单纯幼稚,又可爱;他贪图安逸,懒惰邋遢,却勇敢坚强;他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从多角度、多色彩描绘的猪八戒艺术形象,比《三国演义》中的帝王将相和《水浒传》中的英雄更接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真实。无疑是中国古代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取得巨大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游记》艺术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他能“把各种神笔和段子结合起来”(鲛人《西游记》叙事),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了喜剧和幽默的气氛。这种玩笑有时也是得心应手,与作品主题和人物刻画无关,只是调节气氛,增加小说趣味。比如第四十二回,悟空找观音借一个干净的瓶子,观音让他“从后脑勺上拔一根头发来帮我”,悟空只是拒绝,观音就骂他:“你这个猴子!不拉一毛钱,这种好运气,很难放弃。”这个“身无分文”是一个被顺手修饰的“滑稽故事”,给人一种轻松的微笑。但有些段子还是能刻画性格的。对人物的褒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第二十九回,我写猪八戒在宝相国。一开始夸着“我会是第一个倒下的”,炫耀招数的时候又说我能“在天空中开个大洞”,牛皮吹得很响。结果打了八九个回合也打不过那怪,丢下沙僧,先溜了,道:“沙僧,你来跟他打,让老猪去方便来。”"他不管沙僧,溜进了蒿草和刺葛藤,不管好坏。管子擦伤了他的头皮,伤了他的脸。他睡着了,再也不敢出来。但留下半只耳朵,听听砰的一声。”这部剧无疑是对喜欢说大话只关心自己的猪八戒的一次苦涩嘲讽。此外,一些游戏笔墨也可以成为讽刺世界的利器。比如第四十四章,写了车赤王迫害僧人,各州郡都挂着写御书标题的僧人的“影图”。凡是赢了和尚的都有奖励,不能走。这时突然插了一句话:“别说和尚了,连剪了鬃毛,秃顶,头发稀疏的人都逃不了。空中有很多更快的自动驾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很难摆脱它。”这种语言看似滑稽夸张,实则是对当时工厂、警卫密布、间谍横行的黑暗社会的血淋淋控诉。《西游记》中,一些戏谑的话语其实是鬼神世俗化、人性化的催化剂。神圣的佛,一个狰狞的怪物,曾经戏弄戏弄,淡化自己头上的光圈或者狰狞的面孔,缩短与凡人的距离,甚至看起来可笑的像凡人。比如第七十七回,我写唐僧被困狮驼城,悟空去灵山向如来哭诉;佛陀说:“我知道那个恶魔,”行者突然提到:“如来!我听人说那妖跟你有关系!”如来说明了妖的来历,行者马上道:“如来,你比这个,还是妖的侄儿!”这句俏皮话把佛从天堂带到了人间。后来如来佛解释说,唐僧等人没有派“人员”,说:“传经不能轻,不能空。当时众僧下山,曾与赵长老在毗沙门天诵此经...只让他带了三桶和三升米金回来。我还说它们太便宜了,他们的子孙都没钱用。既然你是空手来取的,那你就给了它一张空白的复印件。”(第98回)八戒表示不满,为被封为“净坛使者”而争吵时,如来又说:“天下四大洲有许多人,都向我的教诲致敬。教你在一切佛事中如何净化祭坛,是有用的等级。为什么不呢?”(第一百遍)作者就这样让这座雕像的庄严领袖说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市井话,让人觉得他不是那么神圣,而是那么庸俗和亲近。上帝被一支搞笑的戏笔稀释成了一个人。
扩展: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明代吴承恩写的第一部言情小说。吴承恩五十岁(1550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章。他中断多年,直到晚年辞官回乡,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全部创作。所以大致可以推断,西游记从1550写到1582,历时32年。《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唐太宗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四大弟子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一路上历尽艰辛(加上唐僧生来取经后* * *八十一难的艰辛),一路降魔,化险为夷,最终到达西天取经。(《大唐西域记》和《大唐贤士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根据唐三藏的学经诗和民间传说。
《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就有六个版本。清代也有七种版本和抄本,古籍中记载有十三种失传版本。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西文,并逐渐传播到欧美。已经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斯瓦希里语)、俄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他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许多人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世界分为四大洲:东胜神州——由众多仙岛组成的大陆,分散的神仙聚集于此,也是孙悟空的诞生地;南站不州——大唐国的所在地,唐僧也是从这里出发取经的;西牛贺州——西天佛祖、神佛所在地,佛教兴盛,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北俱泸州——最荒凉的大陆,没有佛教的普及,全是赤裸裸的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