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13导游大赛十佳选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选手的风采吧!

于颖

爱上旅行团的大学老师

生长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的于颖,从小就被大自然的神秘、神奇和魅力所迷住。现在是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

“我喜欢导游这个行业,因为可以陪游客领略中国不一样的美。真正成为导游后,我对自己的选择越来越满意。”当于颖与人交流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活泼,她有内蒙古人特有的热情和张力。

说起自己的经历,于颖说,2010发生了一件很丢人的事。那是她成为兼职导游的第二年。作为全程陪同,于颖去了重庆。因为没有仔细看接待方案,她很自然地告诉押运站,让他们送到到达重庆前下车的车站。在站前广场等待聊天时,游客无意间发现自己火车票上显示的站名与实际不符,而且离开车时间还有不到一个小时!于颖只好请陪同的司机和主人掉头去接他们。同时,他带领游客拖着大包小包的一路狂奔。铁路工作人员也帮忙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安检和上车速度,这次差点误了火车。

于颖说,虽然已经过了11年,但每次回想起来,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还是会充斥全身。游客们提着大包小包慌慌张张狂奔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

“我会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我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像我一样记住认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实际游览中感受到的苦与甜,带给学生这个职业最初的快感!”

有了好的知识,取之有道,但积之有道,薄之有道。作为一名导游,于颖认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细致的服务,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阅读,并仔细讲解导游服务中的知识内容,从而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我教书,也做导游,希望导游的工作能把游客的每一次旅程升华为生活的艺术。”

曹焕北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上学的时候,我发现我喜欢和认识的人交流。比如我会主动给同桌讲课,尽力让他听懂。如果他明白,我会很激动。”65438到0996曹焕北接触导游行业两年多了。她直言自己对各种知识都很好奇。比如艺术,哲学,文学,心理学等等。

在我两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很多人来来往往。曹焕北经常遇到让她印象深刻的游客,这让她觉得导游的讲解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曹焕北接待了一位忙碌的游客。讲解过程中,进度一直被游客的工作电话打断。接电话时,游客的表情一直很严肃,但当曹焕北在展区地图前和她聊起荆州发掘的奇特墓葬和伟大神秘的楚王墓时,游客们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这让曹焕北觉得,无论现实多么仓促,诗和远方都在身边。

曹焕北曾经遇到过一个老人。他是一名退休工程师,但他对文科特别感兴趣。他自学了《中国考古学通论》公开课,在和他讲解的过程中,总是发散性地补充很多内容,从道家到和谐,从楚文化中的“蛇”的形象到龙的出现。他感叹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曹焕北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爱情带来的活力。

这些人让曹焕北相信,她的工作不仅可以滋养别人,也可以充实自己的内心。

“我觉得每一个优秀的导游都是从不成熟、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不要被偶尔的困难击倒。”乐观向上的曹焕北,希望自己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次次向未来发起挑战。

张玲

坚持十年

“我十二岁的时候和父母去北京旅游,每天都喜欢听导游姐姐给我们讲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导游讲解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魅力,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文化的种子。”后来张玲(1995)2010考上了旅游管理专业,第二年考取了导游证,从此正式开始了导游生涯。

2012,张玲参加第六届中国中部旅游博览会接待。本来只是配合志愿者做一些简单的联络工作,但是接待工作第一天晚上就被通知了。原本安排好的汽车导游因突发情况无法按原计划开展接待工作,需要在几名联络员中挑选一名负责沿途讲解工作。几个学生自然不敢。张玲勇敢地自告奋勇。这一年,她才17岁。

当天晚上,从对游客微笑,到公交车上的欢迎词自我介绍;从沿途路线到会议涉及的建筑;从景点知识到可能被问到的题目,张玲站在镜子前做了无数次的排练和练习。希望在团队服务的过程中,给每一位乘客带来最好的服务和最丰富的讲解内容。给张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他对张玲说:“小张,非常感谢你的服务和解释。我感受到了你的用心和真诚。继续努力,再次感谢。”听到这里,张玲自己也感到有点内疚,因为只有她知道,这次招待会实际上是她第一次在汽车里拿起麦克风。直到工作结束后,张玲才知道车上的“游客”其实是来自国家5A旅行社的优秀行业代表。

虽然快十年过去了,但这位特殊的游客给张玲的忠告却像余音绕梁。“面向游客,真诚待人,真诚服务,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导游。回顾我这十年的历程,这个特别的评价已经成为我在旅游行业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成为照亮我旅途的一盏明灯。”

“在我的余生中,我将传播中国文化,分享快乐的旅程,弘扬文化旅游精神。”这是张玲参加2019全国导游大赛时说的话,也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张玲深信自己深爱着这个行业,爱着胸前佩戴的导游证,爱着手中的话筒。她一直在这里,陪伴着家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随时可用。

黄志恒

一个关心山川的暖男

65438-0996,黄志恒抱着好玩、娱乐的心态参加了市里的导游大赛。没想到,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开始了他的导游之旅。但只是在做了这份工作之后,黄志恒才慢慢开始喜欢上这份工作,慢慢开始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一些乐趣。

说起他职业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黄志恒说那是他刚刚参加旅行团的时候。尽管黄志恒在旅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当我在满是男女老少的大巴车前给导游介绍讲解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这时,一个游客问:“小伙子,你是新来的导游吧?”当时黄志恒很慌张,潜意识里觉得这个游客会是个挑剔的人,会不会很难搞定?令黄志恒惊讶的是,这位游客出奇地友好。在整个旅途中,只要他有空,就会拉着黄志恒聊天,鼓励他。“年轻人,我儿子和你差不多大。这些天你做得很好。加油!”黄志恒说,那天的游览非常顺利,从那时起,他突然感到充满自信,可以做好导游工作。

“服务游客,表现对山川的感情,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以有温度、更深入的导游服务,践行‘服务至上,游客至诚’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优秀故事代代相传。”当黄志恒谈到这一点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特有的光芒。

陈小芳

渐渐地,这条河最终会变成大海。

陈小芳(1999)虽然在大家眼里还是个孩子,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有着三年经验的黄鹤楼解说员。

“因为我很喜欢出去玩,所以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导游,发现一个好的导游真的可以为一段旅程和一个景点增添乐趣和内涵。”带着对导游行业的憧憬和对旅游的热爱,陈小芳选择了旅游作为他大学的专业。

“一开始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对导游需要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更加喜欢这个行业,因为这不仅仅是行程的安排,更是文化的传播。”

今年4月,陈小芳接待了一位老年外国游客。当站在黄鹤楼上解释武汉长江大桥时,游客们产生了兴趣,希望能了解更多。陈小芳哽咽了片刻。长江大桥建成前,武汉面临过江问题。武昌作为政治中心,汉口作为商业中心,汉阳作为工业中心,被长江和汉水一分为三。在武汉建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把三镇连接起来,是几代人的梦想。但在当时,在长江上建一座桥有多容易?当说到“那时候,武汉人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建好这座桥”时,陈小芳的眼泪已经完全止了下来。如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历经岁月风雨,长江大桥依然坚固如初,傲然屹立。它不仅是长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一座历史丰碑,给江城人民的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讲座结束后,外国游客对陈小芳说:“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更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陈小芳心中油然而生。原来,作为讲解员,我们不仅要把游客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解释清楚,还要传达它的历史背景,甚至其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一份很幸福的职业。

“不要想着造海,必须从河开始。”陈小芳认为,无论是讲解内容还是服务技巧,都是在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陈小芳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希望在作为一名评论员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更加坚定。

在路上,遇见有趣的灵魂。

“一半是人间温情,一半是山川江湖。”1996陈从事导游行业1年。因为我喜欢旅游,我现在已经实现了我的愿望。

陈说,她第一次带团时,看到的一幕让她印象深刻。当时有一对70多岁的夫妇来武当山游玩。武当山山势险峻,悬崖众多。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攀登更不用说金顶也绝非易事,这是一个古老而罕见的人物。但是老两口一直牵着手,互相帮助。爬山累了,我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那天天气很热。爷爷提着满满一袋子大大小小的水果,左手拿着登山杖,右手牵着奶奶。我时不时地问我老婆,她渴不渴,累不累,是不是需要休息。奶奶像个孩子,总是和爷爷一起拍照。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路相互扶持着爬上金顶,两只手紧紧地拉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一路上山,我被这对老夫妇深深感动了。谈恋爱很容易,但是能爱一辈子的很少。

“我原本很喜欢导游这个行业,但是真正成为导游后,发现自己越来越有激情。上学时,老师总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当了导游之后,我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听到了许多其他人的故事。在向他人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

杨乔

故事让风景更美,相遇让人生更绚烂。

“在我从事导游行业之前,我出去旅游的时候,一路上看到了导游的魅力。因为导游的介绍,我觉得每一处风景都有不一样的意义,整个游览过程非常愉快。当时我就有了当导游的想法!”1993的杨乔在黄鹤楼公园工作了8年。我可以说说我做导游的初衷。杨俏的憧憬就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孩子。

2014年,杨乔有幸接待了中国十大风云人物方,帮助他实现了黄鹤楼梦。招待会前,杨俏仔细回顾了方的事迹和生平。当得知方为了救一个“孩子”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终身瘫痪时,杨乔深深地震惊了。也是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即将和一个英雄亲密接触。接待当天,杨俏总是笑着弯腰跟他平视解释。到了顶楼,他讲解了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三镇的规划格局。方突然来了兴趣,给杨桥讲了20年前武汉的故事。那一刻,杨俏觉得离大英雄更近了,一老一少两个人像朋友一样聊着天。从眼前的美景到历史的变迁,从20年前的武汉到现在飞速发展的武汉。在解释的最后,方还表达了对杨俏的深深谢意!

“只有真心热爱讲解工作,才能无微不至地关爱游客,真心服务游客,真情感染游客,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杨乔说,“我希望因为我的存在,可以丰富游客的旅程。”

海浪因为冲击而美丽,生活因为努力而精彩;故事让风景更美,相遇让人生更绚烂。

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成长。

谢,湖北黄冈人,今年26岁。从2014进入导游行业已经七年了。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上大学之前从来没见过火车跑,所以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后来选了旅游管理,一直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谢说起自己总是带着不好意思的笑容,经常自嘲是95年的小叔叔。

2016,谢带团来青。代表团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他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青海服役。我一老,就想去看看我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在旅途的最后一天,爷爷叫住了谢,轻声告诉他:“年轻人,我得了癌症,活不了几天了。谢谢你让我看到半个世纪后的青海有多美。”这件事让当时21岁的谢印象深刻。“我想这就是导游的意思。我们一直走在路上,看路边的风景,给别人讲故事,听别人讲故事。”

好好出门,好好说话,好好做事。这是谢导游生涯的座右铭。“我认为按照这个标准做自己会让我心胸开阔,有一个良好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从事不要忘记你作为一名导游的主动精神,而且会鼓励我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谦虚和积极向上的人。”

冉龙江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英俊男孩

冉龙江(1998),虽然一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弟,但其实有三年导游经验,也是单位的明星导游。

“小时候喜欢到处玩,长大了也喜欢。我觉得当了导游以后可以游山玩水,所以就来当导游了。”冉龙江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

在冉龙江的职业生涯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单位接待一位老人。

老人腿脚不方便,不能自己走路,需要轮椅。进入会场后,爷爷马上要求去党旗,想重温一下自己的入党誓词。老人双手撑着轮椅的扶手,试图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周围的人都劝阻过老人,否则他会坐在轮椅上宣誓,不强迫他站起来,但他拒绝了。最后,在老人强硬的要求下,他在周围人的搀扶下站了起来,颤抖着举起右手,面对党旗一字一句地说出了入党誓词。虽然老人腿脚不便,但怒火中烧的声音很有力量。冉龙江被这一幕惊呆了。老人虽然六十多岁了,但在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信仰面前,依然有着倔强的本性。“我不禁感叹,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平安富足的生活是老一辈拼命换来的,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们。”

“过去不可逆转,未来可以改变。也许在过去,我的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越来越好。”谈起自己的未来,冉龙江对自己充满信心。

不忘初心,肩负使命。

“我们经常喝的矿泉水就是这里的,我们来自十堰。”这是赵在率团讲解时必须说的开场白。1985,十堰博物馆讲师,专门研究南水北调相关移民史。2017已经过去四年了。

有一次赵接待了来自北京的游客。当他们知道他们喝的水来自十堰时,他们都非常惊讶,因为他们认为南水的源头是河南南阳。这让赵哑口无言。他认为,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完成,十堰人不得不离开家乡。为了让北方同胞喝上优质水,十堰地区当时淹没了50多万亩土地。但是,即使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仍然有很多北方朋友对此知之甚少。因此,赵希望借此机会向他所接待的游客仔细普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并谈谈石岩为此做出的贡献。他认为,让北京等地的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十堰,是新一代十堰人的使命。

十堰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北调以来,赵就与石岩博物馆的调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好若水,水利和一切。希望水的寓意传递十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