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睡眠修行的问题
对不起,今天刚有时间看到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大家都把“修行”两字看得过重了,在意识里面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和作业了。
其实就以学习作业来做比方吧,学习好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无外乎两类,课上的知识把握的好,课后的复习用功到位,有的人说作业怎么多怎么重,而有的人则基本上在课上就把知识温习完了,把作业做完了,不用回家再做功课了,这些就说明,知识的复习和积累其实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老师留的作业只要做的好做的快,就不是一种回家继续烦恼的负担。
说回修行,真正的修是从内心保持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维,而后贯彻在日用生活中,也就是形成一种生活的基本准则基本方向来要求自己、引导自己。并不是说你计多少个数的念佛、磕多少个大头,或者禅坐多少个小时才叫修行,那些东西只是一种辅助你的正见思维的工具和渠道,而不是真正的见地本身。
就如一个善于把握学习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把作业、把知识的精髓都已经把握好而不再需要在家庭作业上费更多心血一样,老师留的东西已经消化而不是负担,如果有机会也有条件则可以有更多时间及精力去做课外的知识补充,这些补充仅仅是课内知识点的扩充,也不是负担,因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有的学生上课就不能认真吸收,回家又对作业产生反感,这样作业就成为负担,课后的补习则更成为负担,这样的学习就无法快乐和深入。
一个简单的修行人只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些正见思维,而不是去为表现这些东西而表现,这就是基本的修行。当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则无时无刻不是在修行,又何必区分修行与否呢?修行,仅仅是自己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一种快乐。
现在说回生活中随时的修行。
我们都知道有句老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思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而且互相影响的,不是说这一分钟是一个我,那一分钟的我与此没有关系。约束和修正虽然都在日间清醒状态下开始,但未必也在清醒状态下结束,很多思维上的东西都是隐藏在大脑中继续分解着消化着。我们不需要那么精神紧张地面对正见思维上的纠正,而应该把这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首先去思维它,而后记住它,最后运用它,所以才叫正思维。正见就是这样形成其作用的,是我们的一种自觉、自用,但绝对不是一种被动的负担,似乎要完成什么才能怎么样。
我们不一定要为自己定下多少的行动要求,但一定要为自己去确定一个思维的方向。这样才能避免口上说而实际心理不这么想,或者和某些朋友在一起时有约束,而单独自己的时候则又开始放松自己,这些都是心的思维不能真正专一的表现。
我们也不一定需要模仿某个修行者去做一样的事,那样仍然是把修行的表现方式当作作业,而不是当作学习的乐趣了。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贵在自己有自己的理解和动力,而不是把学习当作给老师给家长学,要为自己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只需要正常的认识修行者为什么这样做,然后随时都能够保持用正确的见解去分析处理问题,这就足够是修行了。以这样的思维去认识,逐渐积累下来,即使在睡眠中也一样会保持正确的分析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