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与破戒——如何理解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中的人性与温情?

?“这里的一切都和街上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他们的伦理观念,和那些穿长衣在街上读孔子的人完全不同。”这段话是汪曾祺《大闹笔记》里的一段话,我觉得可以用来形容汪曾祺小说的整体风格。王老笔下的世界,总有摆脱世俗枷锁,走近世外桃源的味道,令人陶醉,让人向往这样的世界。;

01 ?那里的和尚是“六不净”?

?在我们普通人的心目中,和尚一直是与佛教的庄严神圣联系在一起的严肃形象,但在受戒中,却与世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斩断了无尽的情缘和缠绵的痕迹。在那个江南水乡,和尚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出家”。这其实不是皈依佛门,而是做生意。不能简单的以行为来划分和尚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也正是王老想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有血有肉,会说话会笑,也有“六不洁”的欲望,吃肉娶妻,都和常人没什么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提到的五个和尚:老和尚、仁善、仁海、仁度,还有主角“明海”的小和尚。老和尚看起来禁律更严,更死板,很适合他60多岁的年龄设定,但过年也会端肉。下一代三僧中,“仁善,即明子之叔,掌管。”其实明海在文章中被点名是因为家里的土地只够三兄弟种地,所以明海就跟着叔叔吃这碗饭。我舅舅好像是“掌门人”,在寺里做的都是财务工作,如文中所述:

由此可见,世俗化的僧人其实已经成为江南水乡的一种谋生职业。家里没有足够的土地,就会被拉出去当和尚。毕竟正文开头已经解释过“出家也需要通过关系和帮助。”出家也被列为三教九流的饭碗。

文中提到仁海,直接来了一句“他有老婆”。这句话淡淡的,却让人触目惊心。和尚怎么会有老婆?真的有,而且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这句简单的话似乎在告诉读者,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而是司空见惯。更可笑的是,明海的小和尚还大方地称仁海的媳妇为“师母”。如果他没有完全把出家当成谋生的工作,怎么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世俗的话说得那么顺口?

况且,仁都现在是个美少年,年轻,二十出头,有一群女粉丝而且大多更年轻。三师父仁度不仅打牌总是赢钱,而且“从古到今无所不知”,相当于和尚界一个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好的和尚。更奇特的是,他会唱歌,如果歌词大胆开放,他也能唱。当他放上圣火的时候,“仁都可以唱一夜不重来”,长得好看,年轻,会唱歌。难怪“他不止一个情人。”

当你读到这里时,不要惊慌。作者无意向读者传递“歪门邪道”和“六不洁”。有时候,想要看懂一篇文章,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他自己的文学立场。师从沈从文的汪曾祺走的是“京派”道路。这个学校不同于“左联”。京派作家很少关注“大背景”,不愿意挖掘“乱世”主题的深度。他们一直关注农村生活、农村劳动力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像沈从文说的,他想“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以张爱玲为代表的京派、海派作家,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都与“左联”的主流有些格格不入,政治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在汪曾祺的文章里,我们很少看到伟大的时代,即使看到,也是很隐晦的。王老写的更多的是人民,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是市场上各种风格的风俗画。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和尚会成为一种职业,它消解了自身的严肃感和信仰感。与猪(即阉割猪的睾丸或卵巢,是阉割手术)、编席子、箍圈、弹棉花、画师并列。在王老的作品里,没有宗教的枷锁,没有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人们心灵的毒害。那里的每个人都是普通人,都是行走在世间的众生。王老对“异己”持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包容和放任态度。他不会“喊打打杀”吃肉嫁人的和尚,也不会对有肉欲的普罗大众嗤之以鼻。在他眼里,这些只是真实的生活,生活的真相,他最关心的人性的体现。所以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气息。

02 ?安昭庄与世外桃源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赵安庄”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寺庙叫“菩提寺”,但是叫“一水一水一水寺”。颇有一种山上有山,山上有庙的感觉。文中说明了菱角庵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并承认尼姑庵中僧侣的生活:

看了这个,不禁觉得这不是修行苦修的和尚。这分明是天下神仙才子的悠闲生活。有吃有喝,环境优美,东西少钱多,多美好啊!也许只有在作者的笔下才会有这样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这简直就是刘长卿的“庙里,竹林深处,晚钟低鸣”。?朝圣者的帽子带着夕阳,在青山下越来越远。“透过文字,仿佛感受到了山寺四周甘甜凉爽的空气,甘甜的泉水,仿佛听到了偶尔的啼声,飘过树梢,刮掉了几片树叶。这样即使是寺庙也不会觉得太严肃,反而从外面看起来像蓬莱。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小英一家的描述:

小英的父母赵大爷和赵阿姨的描述,给人一种健康的美感:夫妻二人都“精力惊人”,身体健壮,一个是肯吃苦的“摇钱树”,一个是勤勤恳恳做家务的“聚宝盆”。

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世外桃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否则。没有那么多脏乱差的东西,只有日夜流淌的清澈河流,香甜凉爽的空气,绿色的菜芽...其实,文中的这两个环境描写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作者所要描写的人性之美,以世外桃源的大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构筑了一个温馨人情的温床。

03 ?年轻僧侣和女孩的纯真

这是正文最重要的部分:男女主人公,小和尚明海和少女英子。两人七八岁时相识。他们是青梅竹马,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会一起“玩王”,一起看水车,一起看夜场。“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蝎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样的日子在现代城市里是找不到的,是城市人仅凭想象和记忆就能感知到的舒适和自由。

明海和英子长大后,会有朦胧的少男少女的感情。

而英子“她总是故意光着脚踩明子的脚”。这种干净纯粹的感觉,就是少年时爱的种子的感觉,让我想起少年时不太懂喜欢,只知道有好感的人会想尽办法创造接近的机会。现在想来,那个年代的感情真的很不成熟,很纯粹。

那么这段萌动感情的男女主角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才不会显得不听话呢?我们来看看王老在作品中是如何处理瑛子和明海的形象的。

首先,明海将被任命。小英把明海用船送到了殷珊寺,然后自己一个人游览了这座“全县最大的寺庙”的里里外外。走的时候,“她又去庙里,看见和尚在吃粥。好大的‘饭堂’,能坐800个和尚...很奇怪这么多和尚吃粥都不出声!他看到秋子也坐在里面,很难跟他打招呼。想了想,他喊道:‘我要走了!’她看到秋子微微点头,不顾很多人看着自己,大摇大摆地走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子的性格有着同龄女娃娃的“闯劲”和天真精神。一开始她还在犹豫要不要当着众人的面给明海打电话,但后来女孩的大胆让英子对“不出声”置之不理。此时的明海其实比小时候有更多的顾虑。注意,明海的动作是“微微点头”,身在寺庙的明海还是明白“不得越矩”的。这也说明,象征世俗礼仪和规则的殷珊寺,不同于涝庵,是一个束缚人性的地方。

我们来看明海受戒后英子接他的一段对话。

英子在这里也不害羞,而是直接去问明海要不要嫁给她。女孩的无知让她看起来很鲁莽,但不得不说鲁莽很可爱。如果英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太成熟,不够大胆,那就没有表现出英子纯真无邪的内心,反而成了一种暧昧和故作姿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英子也是先埋下伏笔,终于鼓起勇气直接表白了。她明智地先说了一句“你不想当方丈”“不想当沙弥”,明知两人都不能公开结婚。

这时,明海在殷珊寺的正殿里完全失去了他的谨慎,而是一个混球喊了一声“是”。男生女生对爱情、喜欢、老婆、婚姻的理解,有时候看起来是那么的幼稚,其实是那么的简单纯粹。课文中的这段发生在一个无人驾驶的芦苇秋千上。远离所谓的“俗世”,相当于一个短暂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你可以自然地解放自己的天性,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最纯粹最幼稚的冲动。这种安排只能不着痕迹地显示出来,充其量也不过如此。

文中,明海和瑛子从小相识,一起长大,渐渐相爱。这种纯情的农村少男少女,是王老笔下乃至北京作家笔下常见的形象。他们的出现无疑代表了人性的纯洁与美好,无需掩饰。大概是文字之外很难找到但人们一直向往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