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什么时候写的?
《四世同堂》写于上世纪40年代,是老舍最长的一部作品,有80多万字。这是作者经历了血与火的抗战的现实,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决心“为正义而写,为抗战而写。”于是在1944年初,他开始写小说《一家四代》,分为三个部分:怀疑、过着不舒服的生活、饥荒,直到1946年5月才完成。这是作者花费大量心血创作的杰作,但直到解放后的80年代才出版。现代文学史没有提到这部作品。原因是在一些文学史家眼里,《四世同堂》不是一部革命作品,认为他没有写* * *产党的领导、阶级斗争和英雄人物,所以不能列入新文学的“殿堂”。这显然是对受左派文艺思想影响的作品的误解。其实不难感受到,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满爱国激情的。\ r \这部小说以齐祖孙四代为中心,串联小羊卷胡同中的各类人物,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沟岸幻灭后觉醒、反抗、胜利的艰辛过程。\ r \文学史上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但《四世同堂》写抗战,不是写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或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官兵的英勇战斗,也不是写地下工作者与敌人的斗争,也不是写国统区人民的艰难斗争。“他只是解剖了一个小牢房,一个没有传下来的倒下的巷子,穿过这个巷子。(Hu _ Qing,亦舒方言)\ r \《四世同堂》描写了130多个人物,其中有60多个是知名的、有姓氏的,他们无所不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城市下层社会。他写的是沦陷后北平广大民众的亡国之痛,是中华民族屈辱悲愤的历史。作者描写的抗日时期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老舍的原著。\ r \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最生动、最富有思想内涵的是主要人物齐老人和他的长孙瑞轩。\r\n祁老汉是祁家的爷爷,一位慈祥敦厚的长者。在那个多事之秋,他依然保持着中国古老的传统和习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度晚年,与家人和睦相处。他虽然同情和帮助受苦的邻居,但又害怕受到牵连,奉行“明哲保身”的哲学。然而,当残暴的侵略者打破了他“四世同堂”的宁静祥和生活时,他终于萌发了仇恨和反抗。他惩罚了汉奸的孙子冯睿,当面斥责了特务,尤其是他的孙女死于敌人制造的饥荒,他还敢带着愤怒跟死去的孙女跟日本人算账。他的性格发展变化,时代感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 r \齐老人的三个孙子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中走上了三条不同的道路。最小的孙子瑞泉在爱国大潮中走上了抗日之路。二儿子瑞丰贪图安逸,被蛊惑为汉奸,而处于长子地位的瑞轩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r\n瑞轩知书懂事,温柔,有一颗善良的爱国心。在抗日烽火中,他也渴望救国救民,但作为长子长孙,又要孝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只好呆在家里,满腔愤慨,却无法付诸行动。他的妥协、隐忍和思想体系一直充满着“忠”与“孝”之间的矛盾和痛苦。但他最终从矛盾的压抑中清醒过来,走上了反侵略的道路。这一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深刻揭示了被征服国家亡国之痛和新的觉醒与崛起。\ r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从文化和心理层面揭示了这两个人物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十分深刻,发人深省。\ r \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关晓鹤、大赤宝、兰东阳、齐瑞峰等一系列汉奸形象,运用夸张、变形、对比等漫画手法,揭露了他们认贼为父、卖国为荣的无耻、反动、腐朽本质。作者描写了他们可耻的命运,怀着极大的仇恨鞭笞着汉奸卖国贼的丑恶灵魂。\r\n老舍是写市民生活最有成就的作家。书里写的小羊圈胡同,就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他对那里的各种市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所涉及的生活用品、风俗习惯、语言动作、人物心态,都是地道的“北平味”,展现了北平独特的城市风俗画。\ r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世同堂》就被拍成了电视剧,掀起了一股围观热潮。新热播版《四世同堂》的导演没有重复老版,而是下大力气创新,更加忠实原著。就我的印象来说,人物的性格、气质(只是语言是带有京味的普通话,可能观众会有所考虑),以及胡同、民居、室内、风土人情、服饰以及很多生活细节,都再现了原著中描述的老北京的人文风貌。我认为改编是成功的,让老舍的名著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