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三棵泡桐》的主要内容

本片改编自何大草的小说《刀刀》,是何大草的残酷青春系列中最受年轻读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述了小镇姑娘何枫和几个男生之间说不出的感情,以及发生在她18岁那年夏天的一个青春故事。

何枫是中学时被人看不起的“问题学生”:长着“寸板”头,穿皮衣皮靴,吉祥物是两把冷刀。刀刀把青春染成了黑色。她所在的二年级一班表面上的平静随着转校生鲍京生和金桂的到来而被打破。阿里,一个富家公子,成了一只待争夺的羔羊,就像和别人竞争一样,充满了紧张和对抗。何枫和他的同伴们,迷人而神秘的朱朱,混血而有才华的伊娃,坚强而阴郁的陶陶,魁梧而粗犷的鲍京生,像印第安人一样单纯而珍贵,都在那个汗流浃背的夏天快乐而痛苦。

一句话评论

中学生的故事,几个小演员都十六七岁,都是第一次演戏,都演得不错,这是近期最好的电影!——许

25万字的小说被改编成100分钟的电影,删减是肯定的,但电影的精神和小说是一致的。——何大草

幕后制作

关于导演

这部电影的导演吕乐生来就是一名摄影师,他和侯勇一起为电影《猎场Zasa》担任摄影师。在拍摄完《猎场Zasa》后,吕乐有幸被享誉世界的荷兰纪录片大师Evans选中,担任《风(纪录片)》的摄影工作之一。1985后,吕乐先后拍摄了《净土》、《天公菩萨》等影片,并执导拍摄了纪录片《怒江——失落的峡谷》,获得了巴黎人类学电影节大奖。

65438年至0992年,吕乐担任电影《画出灵魂》的摄影师,这部电影在造型中对光线的运用有了新的追求和突破。1993和1995年,吕乐分别是张艺谋《活着》和《摇,摇,摇到外婆桥》两部电影的摄影师。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并打入好莱坞,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1996年,陆乐三次与张艺谋合作,担任电影《我们好好谈谈》的摄影师。在这部影片中,吕乐延续了他一贯的镜头跟随故事的摄影风格,对镜头的改造和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在拍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美人草》之前,陆乐独立执导了电影《赵先生》。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在国内上映,但它为吕乐的导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泡桐的故事

《十三棵泡桐》改编自小说家何大草的小说《刀刀》。这部小说被评论家誉为“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故事讲述了一群80后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影片以女主角“凤子”的第一视角,开始了80后这一代人的感性自我报告。整部电影是通过一个中学生的眼睛展开的。“我”是18岁的女生,不是好学生。刀是我的生日礼物,也是我的吉祥物。“我”是看着沙漠英雄麦克默德的漫画书长大的。父亲不够坚强,母亲就和别人跑了。单亲家庭的自卑让我更加淡然...

导演吕乐说,刘鑫饰演的女主角“凤子”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高中女生。她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完全不同于一个女生的形象,在当今的中学校园里有很多现实的比较。然而,她的心是非常干净的,对受伤的阿拉伯战士的思念使她永远为自己的心保留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吕乐在他的导演论述中写道,当我们在海浪间背诵“青春”这个词时,它可能真的是一个非常阳光而美丽的词。但伴随着强烈的阳光,却是最黑暗的阴影。回想我们曾经的青春。青春的代名词,其实就是迷茫和叛逆。我甚至清楚地记得冬天一个刮风的下午,我独自走过校园时的沮丧和无助...

原作者何大草对主创人员赞不绝口。

原小说作者何大草没有参与《十三棵泡桐》的编剧,但他并不介意:“我的原著是用一个女生的第一人称写的,但我是一个男性作家,以男性视角写作。吕乐问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刘颖。作为一个女人,刘英改编了剧本,这是互补的。”何大草感慨道,一部25万字的小说被改编成100分钟的电影,这是非常正常的。虽然电影和原著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小说的精神、气质、脉络都得到了保留。看的时候感慨万千,心情复杂。2002年炎热的夏天又回到了我的记忆中。吕乐是一个非常好的导演。他很矜持低调,但一旦行动起来就会很有力量,他对演员天生的灵感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谈及东京电影节的获奖,何大草不仅将其归功于导演吕乐,还归功于影片中的一群非专业演员,尤其是饰演女主角何枫的湖南姑娘刘鑫。何大草很欣赏刘鑫:“她不像80后的姑娘那么天真浪漫。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孩,有故事,有才华,会给观众带来惊喜。”

花絮

该片在19东京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特别奖。吕乐导演在获奖后表示,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密不可分,却又相互隔绝,这是他们成长的秘密。本届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高度评价了这部反映当代青年生活的中国电影。

原作者何大草透露,该片原本以刀刀的名义送审,但未能通过审查。因为片中主角都在泡桐树下约会,所以改名为十三泡桐。

吕乐:在电影院看到的版本,和原来剪辑过的版本相比,调整了16个地方。我觉得后来做的调整并不是为了让电影更适合大众观看。调整内容包括:家暴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暴很直白。家长打孩子嘴巴,检查的时候觉得太严重,不能删。另一个是学校师生的性取向和性关系,调整幅度最大。其实很多女生在学校都遇到过男老师的暗示,或强或隐,拉着手,抱抱腰,或者更亲密的,都被去掉了;再一个就是社会暴力的内容。

上课睡觉,传纸条,找老师麻烦,放学后在马路上闲逛却不想回家,勾搭男同学,讨厌考试……如果你年轻时没有这些,那么我必须说,你现在一定有性格缺陷。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都和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人身上带着从学校带出来的伤疤。吕乐的《十三棵泡桐》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影片用非常简单朴素的语言,向观众展开了一个少女的某段青春记忆。影片开头的叙事风格类似于王全安的《图雅的婚礼》,先抛出一个悬疑冲突作为伏笔,再详述剧情发展。可惜这种模式的片子太多了,对于我这种挑剔的观众来说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圈内人都喜欢叫陆叔叔,因为他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我记得上次吕乐接受杂志采访时,我们坐在北京女人街的一家咖啡馆里。那天下午的太阳特别温暖,他坐在我对面正好对着太阳。还是那件穿了很多年的橙色羽绒服,开着一辆最普通的北京吉普。圈内人都说,陆乐拍了这么多年电影,还是不属于富人阶层。我觉得从以上两个细节来看,那些谣言应该不会落入虚处。鲁玉娥一坐下,就开始和我们谈论这个系统。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会像个孩子一样特别专注的听你说话,然后会犹豫四五秒才回应你的问题。整个面试过程中,我们的对话特别高。时不时能听到我和两个编辑在笑。当我们到达时,吕乐必须为我们付钱...我听说他是中国最好的摄影师之一,也是圈内最善良、最容易相处的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受个人感情影响最大的电影导演之一。

对《十三棵泡桐》的期待一直很高,可惜在看电影之前,我应该先看完贺大草的小说原著《刀刀》。看到有人写的评论说,在原著中,阿拉伯战士残废的形象在何枫心中代表着完美,一直捍卫和引导着她的成长。这个抽象的形象在文本中非常自然。但在电影中,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青春故事中,一个骑着骆驼的阿拉伯人突然闯入,会带来一种生硬荒诞的感觉。在文本中,麦克默德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是一个美丽的化身,但当它体现在形象中时,一切都变了味道。同样给人这种感觉的还有《爸爸为什么在风中买裙子》这部剧,那种荒诞似乎毁掉了整部电影。

我一直觉得中国当代的文艺作品缺少一种优雅的幽默。所谓优雅的幽默,在我看来,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发挥到极致的魔幻现实主义。余华一直崇拜马劳。李光头时不时出现在他的小说里,跑去厕所看女人的屁股。结果他写完就走了,成了一堆自己自娱自乐的垃圾。我猜想,如果《十三棵泡桐》能把小姑娘何枫关于阿拉伯勇士的幻想处理好,一定会引出另一部中国版的《潘神的迷宫》。之所以感觉生硬,可能跟电子审查制度和电影的投资成本有关系,不能全怪导演。

十三棵泡桐将再次让你站在同情者的角度,看着正在经历青春体验的孩子们。影片通过各种现实主义的描写,唤起了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的心声:老师和同学,学校和社会...一切照旧,但对孩子的压迫一点都没变。那些老师还是虚伪的,他们经常用人生的转折点来形容高考的重要性,而学校还在挥舞着屠刀,用“开除”“留校察看”等惩罚手段来掠夺他们在社会上的信任和安全感。喜欢的男生的眼神,老师的评语,同桌朋友的小报告...可能都会伤害你。那个叫黄真真的女孩是对的。她说,青春就像方糖——甜,脆,有棱角。

我不知道把晴天和这里的十三棵泡桐相提并论会不会太不厚道。但坦白说,我个人更喜欢姜文的电影语言,直白有力。杨灿折射出的青春是灿烂的。在他和王朔那一代人的记忆里,青春充满了各种可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现实也可以被希望和幻想所融化。

青春要是这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