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顿巴斯
年轻的卫兵
1922年4月,* *青年团诗人、政治工作者亚历山大·别泽曼斯基被招募到俄罗斯* * * *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央要他写一首歌。事实上,Bezeminsky早就想写一首新歌,但青年团还没有自己的作曲家。他建议用现成的曲子填词——那是几个来苏联参加国际生产代表大会的外国同志唱的一首曲子。
这首曲子的第一句原是奥地利蒂罗尔的民间小调,流传了200多年。这首曲子曾被用于海顿的G大调交响曲、莫扎特的E大调套曲、歌剧《魔笛》的终曲以及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
给Bezeminsky的最后期限是三周。但这位青年诗人一下子受到了启发——他从共青团中央书记办公室出来,走回团中央集体宿舍,只走了一刻钟。他写了第一句歌词:“勇往直前迎接黎明,同志们,战斗吧!”...“到半夜3点,4首歌词全部完成。半小时后,共青团中央各部门负责人被别泽明斯基叫去听这首新歌。大家不仅喜欢,而且觉得每一个字都很精彩,于是大家马上把歌词分开抄了很多份。清晨,越来越多被唤醒的人在唱这首歌。
“青年近卫军”很快传开了。1922 10在* * * *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整个会场都唱起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情歌。1923作曲家舒尔根改编的《少年近卫军》首次出版。之后,在游行、集会、学校聚会和营火中都能听到这首歌。
卫国战争期间,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的一群青年以青年近卫军命名了他们的反法西斯地下组织。他们在监狱和刑场唱这首鼓舞人心的歌。这些场景,我们可以在法德夫的小说《少年近卫军》中读到。
这首歌早在1926就传入了中国。这首歌的第一个译者是瞿秋白,当时翻译成《少先队员》或《少年* * *国际教师》,发表在当时中国少年俱乐部出版的《革命歌曲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