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诗歌主要以抒情诗为主?
在戏剧方面,早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关汉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轻松活泼幽默的喜剧《救风尘》的《窦娥元》、褒义惩恶的公案剧《鲁斋郎》、力挽狂澜的历史剧等风格多样、色彩斑斓的剧目,既展现了中国戏剧的丰富、成熟和厚重,又把唐诗。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充分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端,秩序井然,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将这门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就小说而言,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出现了“标志市民文体”的“化松本”。元末明初有两部小说巨著,即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伟大的小说,内容广泛,气势磅礴,人物超过100个,享有世界声誉。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以更先进、更合理、更优秀的新姿态,行进在当今世界进步文学的前列。《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风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暴的故事》《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东方》《李自成》《黄河以东》。《雷雨》《日出》《茶馆》《蔡文姬》《武则天》《文成公主》等剧;郭沫若、艾青、何敬之、郭小川、李记等诗人的诗歌,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为辉煌的中国文学编织了更加耀眼的花环。
纵观3000多年的中国文学,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有以下五个特点:
1.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作用历来受到重视。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FONT & gt;479)首先,提出诗歌(文学)“可以提升、观察、分组、反感。你父亲远在天边,你更了解飞禽走兽和植物的名称。”三国魏文帝曹丕非常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并提出:“盖经大业,乃不朽之大事。生命的岁月有时会终结,荣耀止于其身。两者都会到一个正常的时期,而不是文章没完没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写诗的目的做了更直白的解释:“至君尧舜,而后使风俗纯。”对此,白居易说得更明白:“文章为时而写,歌诗为事而写。”古代诗人、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关于文学的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批判地吸收历代关于文学功用的命题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加明确、更加通俗的口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区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
2.中国文学历来是一种开放的文学,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比如诗歌的发展,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七言诗,从古诗到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的发展是从先秦散文到“古文运动”中的汉赋、骈文、古文。在现代,散文的类型和形式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在体裁上,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短篇。总之,文学几千年的发展表明,中国文学在艺术形式和体裁上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不断的创新和革新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民族,能够全面、辩证、成熟地对待文学形式和体裁上的创新和革命。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流派出现后,并不否定以前的艺术形式和流派,而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和流派自由竞争。比如七言诗、七言绝句在诗歌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后,五言诗、四言诗并没有消亡,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存在。再比如,我们提倡新诗的今天,旧体诗的创作依然很繁荣,诗词的《与我同行》、《荣誉》也很发人深省。在宋代,词在诗歌领域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宋代的诗歌也很有特色。即使在今天,他们也是并驾齐驱的兄弟姐妹。
3.中国文学是在向世界进步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丰富的文学,从而与世界文学健康进步的潮流进行交流和汇合。中华民族这块伟大的土壤非常肥沃,一直对外来文化充满热情。且不说中国从南北朝开始翻译佛经这件大事,也不是唐朝的玄奘和尚去天竺取经,在翻译佛教方面成就斐然。仅谈光绪举人、史静大学学者林纾先生的非凡之举,就足以看出近代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古今文学名著几乎都被翻译成了中文。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在学习世界进步文学时,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外国新的艺术形式,如新文学中的小说创作(以鲁迅短篇小说、茅盾小说为代表)、新诗创作(以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诗歌为代表)、戏剧创作(以曹禺戏剧为代表),是直接引进外国新的艺术形式的途径。二是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改造一些传统的民族形式,即旧形式的现代化。例如,赵树理的新评书小说、刘绍棠的新传奇小说和李记的民间叙事诗都遵循了这条道路。三是吸收中西形式的一些成分,嫁接出一种独特的新形式。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本土和国外产品的新产品。比如歌剧《白毛女》,融合了西洋歌剧、话剧、传统戏曲和民间秧歌,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又如新时期兴起于舞台和电视荧屏上的喜剧小品,是一种融合了独幕剧、相声和影视艺术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段,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艺术形式。
四、多种文学流派自由发展,平等竞争,贯穿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远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就有众多百家争鸣、争奇斗艳的现象。有儒、墨、道、法四大著名学派,诞生了一些代表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著作,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后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学出现了婉约派、豪放派、江西派、茶陵派、公安派、情侣派、本色派、吴江派、临川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派、鸳鸯蝴蝶派等诸多文学流派。在现代小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小说流派,如新感觉派小说、乡土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七月派小说等。在现代诗歌的发展中,出现了七月诗派和九叶派诗人。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山药蛋文学派和莲花湖文学派。众多文学流派相互竞争,这是由文学创作本身的艺术规律决定的,是文学事业繁荣和富有活力的标志。尊重这个规律,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郑重提出了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主席这样阐述这个方针的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争论。我们认为用行政力量强行一个风格一个流派,禁止另一个风格另一个流派,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艺术与科学的是非问题,应该通过艺术与科学界的自由讨论,通过艺术与科学的实践来解决,而不应该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毛主席提出并倡导的“百花齐放”方针,是对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科学总结,是繁荣和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唯一正确方针,是世界上的创举。新时期以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文坛出现了艺术流派众多、创作成就空前的可喜局面。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流派有:以刘绍棠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邓友梅是许多艺术流派的代表,如市场画派。众多艺术流派的形成和空前活跃,是我国文艺家潜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繁荣的巨大动力。
5.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民间文学始终与正宗文学并驾齐驱,成为推动正宗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强大潮流。《诗经》中的“风”基本上是民间文学,“颂”基本上是正宗文学,“雅”既是民间的,也是正宗的。可以说《诗经》是正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完美结合。词和曲最初也是民间文学,后来发展成为正宗文学。宋人的“评书”起初也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出现,但到了明清时期,演变成小说,成为文学的主导形式,诞生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正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促进和紧密联系,在社会主义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国家每年都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全国各地征集民歌。目的之一是有意识地引导文艺工作者密切接触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