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郁达夫人物堕落的悲剧原因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日本留学期间,收录于同名小说集《沉沦》中。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受苦的故事。通过《剖析一个患病的青年抑郁症》(郁达夫《沉沦》导言),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灵魂与肉体、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沉沦》和郁达夫的其他小说一样,是一部注重内心争斗和压抑的现代抒情小说(又称“自我小说”),带有“自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地揭示了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要欣赏这部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的矛盾心理及其自身和社会原因。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中国典型的传统家庭,在各地求学时接受了更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的某种气质,又有一些自由和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受到压制。离开W校的时候,“我不想去别的学校”,他选择住在小书房。正因为如此,他的内心很压抑,产生了“抑郁的根苗”出国留学后,他的抑郁症更加严重了。在异国他乡,饱受“性压抑”和“外国人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愿意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他的头脑逐渐失去了对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虐,偷窥洗澡的女孩,甚至去妓院寻欢作乐,只为了从感官上寻求暂时的快感和满足,最后被困在邪恶的沼泽里。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抑郁。快感过后,他变得更加空虚,想要的越来越多。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但经济状况不佳,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他”只有跳海结束这种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格层面无意识地遵循着追求幸福原则的自我,驱使着自我不断寻求自身情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打击,于是主人公出现了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但是,他内心的理智和良知的超我并没有消失。每次陷入诱惑,超我都让他时不时感到羞愧,谴责自己“不雅”。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导致生活被精神疲惫和焦虑折磨,最后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新解》中指出,“一个仆人不能同时侍奉两个主人,而可怜的自我处境更糟。他为三个严格的主人服务...它的三个专制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除了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面对中国的危机和变化的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姿态试图改变它。面对外国人的冷漠和歧视,“他”也想到了“报复”。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性格懦弱,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祖国的孱弱几乎让人们丧失了救国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代已经让他在受伤的时候对国家忧心忡忡,日本人的冷漠和歧视已经让他自卑于自己弱小的民族,这让他开始自杀,并最终将他推向死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