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的作者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对爱美女性的警告和鼓励构成了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以上的主题解释是基于我对项链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的理解。评论家们一直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框架下阅读这部小说,从而给玛蒂尔德的形象贴上了“小资产阶级”的标签,将小说的主题刻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作家无意“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诠释项链的主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这部小说淡化了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现实主义非常重视环境描写,以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总是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出发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本质。但是读过《项链》的读者很难描述女主角的社会关系所处的环境,至少很难清晰地勾勒出这个环境。从小说的外部因素(如小说创作时代)推断,女主人公生活在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但小说本身并没有为人物设置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也没有设置人物活动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小环境。小说明显淡化了人物生活的现实环境,不想从一个社会制度体现社会关系本质的具体环境(即文学艺术中所谓的“典型环境”)来描述人物表达的主题。(2)小说设定的“开头”的具体性。一般来说,小说的开头就是其情节的开始。项链的“开始”并非如此。小说的情节从“一天晚上”开始,她的丈夫带着教育部长发出的舞会邀请回家。显然“开始”与这个剧情无关,完全是一个剧情之外的独立板块。这种特殊结构的走向是什么?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指出,“开头”是解读女主人公的一把钥匙。小说先把钥匙给了读者,说明作者害怕被读者误解。而粗心的读者辜负了作家的苦心,忽略了“开始”的本意,没有抓住“女人天生爱美”的关键。试想,抛弃了“开头”提供给小说的钥匙,如何能把小说的主题诠释到位?(3)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是人格的悲剧。基于现实主义范式阅读《项链》,总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这不符合小说的现实。小说根本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而且没有人把项链强加给玛蒂尔德,而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她之所以选择钻石项链,是因为她对美的热爱,以及她单纯的个性和气质。如果她有鉴别真假珠宝的能力,会导致悲剧发生吗?所以玛蒂尔德简直是自酿苦酒,自讨苦吃,其主要原因就是单纯,缺乏鉴别能力。以上三点对于我们解读《项链》和探索小说主题都是非常有益的。当我们抓住“开头”提供的阅读小说的钥匙,从“女人天生爱美”的角度去认识女主角,我们就不难理解项链主题的永恒原因,因为她单纯的个人气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人难道不会永远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