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第三章提纲

《鲁滨逊漂流记》第三章的大纲;

鲁滨逊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水稻,制作木制研钵、杵和筛子,加工面粉和烘烤粗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它们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来保证自己的需要。在荒岛的另一端还建了一座“乡村别墅”和一个农场。即便如此,罗宾逊也从未放弃寻找离开这座岛的方法。

砍倒一棵大树,做一只独木舟,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但是船太重了,拖不进海里,只好放弃一切努力,重新造一只小船。鲁滨逊一个人在岛上生活了15年后,有一天,他在岛的海岸上发现了一个脚印。很快,他发现了人骨和火的痕迹。原来是一群外岛的野人在这里举行了人肉盛宴。

罗宾逊很惊讶。从那以后,他提高了警惕,对周围的事情更加关注。直到第24年,又有一批野人来到岛上,带着准备杀了吃的俘虏。

来源: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笛福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发展的时代。1702年发表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讽刺政府的宗教政策,三次被捕判刑。

出狱后,他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写了许多政治、经济小册子。他因为演讲被捕过三次。1719年,笛福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是根据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写成的。据当时的英国杂志记载,1704年4月,塞尔柯克在海上反叛,被船长抛弃在距离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中一个名叫马萨捷的小岛上。

四年零四个月后,他被导航员发现并获救。当时塞尔扣克已经忘记了人类的语言,完全变成了野人。受到这件事的启发,笛福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但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笛福从自己对时代的印象和感受出发,以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18世纪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鲁滨逊这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