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郁多才俊的译者序

近来,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不时地见诸网络和报章,自杀的手法从暴烈的跳楼到血腥的割腕,不一而足,让人惋惜之余又瞠目不已。这些本该在以后的人生中发挥其创造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年轻人们,过早地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反思。

对于此类事件,曾有人评论说:“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令人担忧。”这样的观点,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因为,心理素质的高低,无疑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样的观点又未免有失偏颇,这是因为,心理素质如同身体素质一样,不仅仅是后天的锻炼和培养就可以使之不断提升,从而让人不受情绪苦闷之扰的。和身体素质一样,心理素质有相当重要的一面是具有先天性的。先天的人格特质,再加上后天的经历所塑造而成的性格特点,可以决定一个人面对事件的应激模式的类型。

在本书中,伟大的梵·高自杀了,原因在于他严重的躁狂抑郁症的驱使。而贝多芬和狄更斯的健康则都因其各自躁狂抑郁性的行为而受到了重大的损害,从而导致两人都在60岁之前就暴病身亡。牛顿的情形比前三位要好多了,但是,他也受到躁狂抑郁的折磨而饱受苦楚。

“有创造力的躁狂抑郁者们,他们的传记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欢欣鼓舞,在他们中间,很少有快乐幸福的结局。”是的,本书列举的大量实例都向世人系统昭示了以往人们所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的真实景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昌明,过去被认为是几乎无药可救的躁狂抑郁症,现在都有相应的药剂和疗法可以控制和稳定病情了,从而有可能避免无谓的痛苦与伤害。于是,问题的症结就转而发生在人们对躁狂抑郁的认识上面了。没有深入而普遍的认识,人们对于躁狂抑郁症状的看法和反应就只能是直觉的和本能的,从而无法采取理性的和有益的对应措施。许多本该在早期就予以关注的“异动”人士,因此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不能不让人遗憾。对于富有创造力的躁狂抑郁者而言,造成的损失则更是让人扼腕。即使不以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呼吁,对于躁狂抑郁以及躁狂抑郁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也是社会和谐、见贤思齐的要求所在。

躁狂抑郁虽有千般不是,但其所带来的魅力与才智、活力与干劲、自负与坚持、触及本质与直指人心,却无疑给世人带来了更具原创性、更加震撼人心、更为横空出世的各种作品,这些作品包括艺术、科技、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智识果实。这些果实尝起来味道好极了,颗颗香浓,让人意犹未尽。而香浓的背后,却往往是创造者不为人知的苦涩与辛酸。这,简直就是一个悖论。

受惠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发达,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得到了网络资源的充分滋养,也使得译者本人通过这次译文之旅,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与奇诡有了更为切近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译者随着章节的展开和延伸,在心灵上竟产生了一种休戚相与***、荣辱一时同的感受。这些感受部分地来自于书卷带来的知识提携,部分地来自于网络相关资源带来的信息冲击。在此,译者要向网络上默默耕耘的有识者致礼,***赞信息大餐的饕餮丰盛。

相比于人物的行为传记而言,我国人物的精神传记则更是有着不可言说之痛了。因此,就不得不依靠小说等想象性的文学品种来探寻人类心灵中的宇宙,但即便是这样,也只能是探到冰山的一角而已。不过,即便是为了这一角的寒气逼人,也还是有那么多的聪明才智蘸着满腔的热血踟蹰而行。为此,恐怕也只能感动了。

工作之余,本书的译出费的是锱铢之力,但却并不奢望成就集腋之裘。当书稿在键盘上敲定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正是叶落他乡时分,灯寒夜独景象,可是,心里的炉火却渐渐升腾起来,氤氲起丝丝缕缕的温暖。

稿成之日,必须要衷心感谢我的好友,上海三联书店的编辑王笑红小姐的热情推荐。她不但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而且也不遗余力地向潜在的读者推荐了潜在的译者。一切都是机缘,一切都妙不可言。我还要感谢我的弟弟郭文钦先生,我们之间展开的一些探讨,既带给译者智识上的愉悦,又增加了译述尽心尽力的动力。

当然,囿于本人水平的限制,译文中不免错讹之处,还请读者与方家不吝指正。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本序,并徐徐开启本书的阅读吧:我们对于人,知道得那么多,可是,我们所知的,终究又是那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