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编席子卖鞋的刘备坚救不了刘王朝?
东汉政权建立后,西汉的进取精神丧失殆尽。除了光武帝刘秀有所成就外,其他皇帝大都腐朽没落,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的孙子张改变了祖父严禁外戚、宦官参政的政策,优先任用宦官,使外戚、宦官这两股腐朽势力登上了东汉的政治舞台,朝廷从此进入了腐败黑暗的时期。
因为东汉的皇帝大多都是短命的,皇族的子弟并不富裕,但是刘氏家族的其他分支还是比较富裕的,整个皇族的人数还在增加,但是很多人已经成为平民了。举个例子,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刘备,曾是刘的皇族成员,但在东汉末年已经沦落到“织席卖鞋”的地步。
小说《三国演义》让刘备成为了千百年来在民间家喻户晓的“韩叔叔”。其实从血缘和辈分上来说,刘备和东汉末代皇帝刘勰在300年前只是一家人。刘备自称是中山景王刘胜的第十四孙,也就是景帝的第十五孙,与他做了十五代皇帝的祖先是分开的。汉献帝是景帝第十六代孙。从这个意义上说,献帝称刘备为叔叔也勉强说得过去。但如果进行现代DNA检测,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会被稀释到无法测量。狄咸承认刘备是“皇族”,因为他总是被曹操当作傀儡抓去当人质。看到刘备有些实力,就认了这个只能十五杆才能到的亲戚。
据史书记载,皇族刘备确实很惨。在入伍前,他靠编草席和卖草鞋为生,还学了几年书。如果按照解放后的标准填表,刘备的成分应该是“手工业劳动者”和“小商贩”,属于劳动人民,生于东汉三国时期的上层阶级最好。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几十万皇族中,朝廷疏于照顾的居多,很多都穷得干不了体力活。
外戚的腐朽统治和宦官的专制权力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东汉末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混战。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长江滚滚东流,浪涛淘尽英雄”的壮观景象,但通过历史考证却是中国人口损失率最惨重的灾难年。公元184年黄巾之后,经过董卓的大乱和30年的军阀混战,官方人口从汉武帝时的5648万减少到魏蜀吴三国时的763万,实际上损失了85%以上!乱世虽有许多隐帐,但曹操控制北方十州时,“算他们的帐,还不如过去一州之民。”当时黄河流域的惨状正如诗人所描述的那样──“出门望去,什么也看不见,白骨盖平原。”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人口损失比例最大的惨烈战争中,刘氏皇族虽然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相对于其他阶级来说还是幸运的。
因为英雄组合,武力决定一切,没有军事力量的刘氏皇族完全成了军阀手中的傀儡。如果董卓入京,废掉18岁的汉少帝,然后被毒酒毒死。汉献帝逃出董卓的部将,袁绍等人不肯收留,大臣们因无粮而饿死。后来,狄咸被许昌军阀曹操接收,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傀儡工具。汉献帝傅皇后想除掉曹操,曹操不仅杀了傅皇后,还杀了她和所生的两个王子。可见,战争中的帝王将相有时会失去性命,但由于刘王室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多数军阀表面上对他们还是有些尊重的,死亡率也总是比穷人少。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王室的一些成员依靠民间正统,也拉起了队伍分党,比如荆州的刘表,四川宜州的刘璋,河北涿州的刘备。手里有兵,就能在战争中保护家人。所以在当时国内至少有四分之三人口死亡的情况下,刘王室的存活率肯定更高。
曹操统一北方后,刘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为王维。同年,10年,王维曹丕自立为帝,汉高祖被废为山阳公。被废黜的刘勰也得到了曹魏的优待。退位后活了14岁,直到234年54岁去世,在灭亡的君王中算是个好下场。
曹魏政权为何优待退位的刘氏皇族?不是出于好意,而是当时天下三分,蜀汉政权仍然占据着西蜀。如果从肉体上消灭狄咸,就会引起人们对刘备的厌恶和同情。更何况此时北方遭受了最惨重的战争灾难,刚刚安定下来,曹魏政权也不想因为进一步的杀戮而引起动乱。刘氏皇族在改朝换代时躲过一劫,就是这个原因。
汉献帝被迫退位后,占据四川的刘备于221称帝,继续继承汉朝正统。在历史上,这个朝代被称为蜀汉,只是三国之一。刘备做了两年蜀汉皇帝后,在白帝城病逝。他的儿子刘阿斗,也就是刘禅,登上王位,统治蜀国四十年。263年魏军攻成都时投降,后被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