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仙女洞》的思考
丁玲和周立波于1948年出版的上述两部小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之作,作者早已细读。他们的* * *特点是:两位作家都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运动,搞运动和写小说是同时进行的,运动还没有结束,小说已经出版。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两部作品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古诗云:“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没有历史和思想的沉淀,怎么能准确把握土地改革这样一场极其复杂而激烈的群众运动的实质呢?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无法对当时的各种复杂现象和矛盾进行清醒的分析和解剖,难免被一些“假象”所蒙蔽,难以完全跳出当时宣传的框框来说明运动。今天的读者很容易从丁玲和周立波的小说中看到人物概念化和主题优先的印象。
程不是的仙洞。现已年过古稀的程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土改队员,他的小说是在半个世纪对土改的沉淀和反思的基础上创作的。是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用今天的眼光对过去的回顾。因此,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抛弃那些赶时间的作家头脑中的主观想象,通过当时的各种现象(包括一些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假象”)去把握其中所包含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丁玲和题材相近的小说不能简单地与程的《仙洞》相提并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相隔50多年,没有可比性。就像前苏联的一些优秀作家创作了一些以二战为题材的“经典”作品一样,后来也有一些青年作家以新的时代视角和对战争与和平的新认识写出了同题材的佳作。战争早已结束,但人们对世界大战惨烈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你能说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写的这些战争小说的水平超越不了过去所谓的“经典”吗?
程的《仙女洞》确实值得一读。在小说的后记中,作者说:他不想让读者把这部小说当成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来读。他之所以写这部作品,“只是为了给其他生活在底层的人发出微弱的呻吟。”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小人物的可怜和可悲的命运,表现了他们令人同情和感伤的精神和肉体创伤,常常使读者产生“哀其不幸,恨其无可争辩”的感叹。50多年过去了,但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宋火、小林、阿辉、张、寡妇魏、果酱...萦绕在作者脑海中,历久弥新。它们在作者的脑海里储存了50多年,现在在纸上又是如此的鲜活。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背景、思想和个性。、张元祥、张、张元冲、张元丰、魏寡妇等不同性格和身份的人,似乎有一条无形的因果链。小说中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如张十三的打架,火线的整风,寡妇魏的投井,春芳理发馆的惊涛骇浪,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整部小说由一条清晰的因果链连接起来。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成的小说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即以形象反映生活。
虽然作者主观上并不想把这部作品写成“土改题材”,但毕竟融入了作者对5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群众运动本质的认识、理解、分析和思考。仙人洞的土改在当年波澜壮阔的土改大潮中具有典型性。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遗留问题和很多遗憾与无奈。显然,这些问题和遗憾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在读程的《神仙洞》时,笔者想到了恩格斯所说的“伟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与莎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于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想了解土改的读者,光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雨》是不够的,还必须读程的《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