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寓意
四大古典小说中,我最不喜欢《西游记》,但相对比较熟悉。我从很小就开始看电视剧版的西游记,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小时候对西游记了解不多,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对潜在的事物更感兴趣,同时也有了处理问题的深度。
小说的寓言性虽然在早期的小说观念中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更多的是观念上的东西,白话小说中也有耐人寻味的“寓言”。因为寓言,当然要有一个语言的主语,它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识和思想,也就是整个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扶刘反曹”,水浒中的忠奸之争。展现了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揭露。
《西游记》的思想内涵不仅仅是一部弘扬佛法的作品。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关于佛道的内容,但是作者的态度确实是内外有别,书中也有很多讽刺佛道的描写。比如《西游记》第九十八首“猿熟马驯,功成身真”中,唐僧师徒四人,终于到了西天。于是,阿诺和加耶为了“人事”公开向师傅和徒弟要钱。由于孙悟空的强烈反对,阿诺捉弄了他们,把所有的无字经书都交给了他们。佛祖深知这一切,最后无奈给他一个金饭碗一路乞讨。金饭碗最后被佛弟阿诺抢去了。由此想到当时社会的弊端,宦官豪强互相包庇,官员腐败黑暗,恶势力幻化,加强了对社会的批判。因此,西游记的世俗化意义重大。
在具体描述上,我觉得西游记最有意义的是“八十一难”的设计和寓意。小说里。“81个难题”的设置和解除,既体现了小说的内容,又体现了一种情节结构特征。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信奉“艰难困苦,玉成”的哲学。孟子曾说:“天将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苦其筋骨,饿其体魄,空其身,佛所为而为之。所以要有耐心,收获自己得不到的。”所以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是必然的。其基本含义是,灾难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就题材而言,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立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师徒一路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生的另一大难题是战胜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妖魔化”的内心挣扎的抽象。孙悟空要克服这种冲突,比斩妖还难。比如第五十七、五十八讲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美猴王杀了几个抢路的土匪,惹怒了唐僧,执意要把美猴王赶走。孙悟空只好去南海观音菩萨那里。没想到,刘二猕猴趁孙悟空不在,变身孙悟空,打晕了唐僧,抢走了行李。其他妖怪都想吃唐僧的肉长生不老,只有他想得到西经。就算刘二猕猴真的取回了西经,也会把孙悟空的名字传下去,跟他没关系。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作者只是想提醒世人:“人有两个心造灾”!真假美猴王的争斗是“两心相争”,最后美猴王消灭了刘二猕猴,也就是“割掉两心”。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孙悟空的潜在意识。他身手不错,去西天取经很容易,但是在唐僧手下过着窝囊的生活,所以孙悟空有这些想法也是人之常情。真假美猴王最后的胜利来之不易,也说明了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战胜自己有多难。
西游记用驱魔的结构来表现社会的尖锐矛盾,在深度和广度上是很多神魔小说无法比拟的。孙悟空经历了八十一难,他就像个英雄一样。他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也没有挡不住的妖怪。他在真实与虚假的现实中顽强挣扎,即兴发挥。孙悟空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和与众不同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显示了他独特的光辉。他是作者笔下的光辉英雄,是每个时代的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