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当前小说
2月3日,65438,中国香港导演关出席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嘉年华。
在现场,关对青年导演与演员的合作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出于商业原因,不要在第一部作品中使用业余选手;其次,就他而言,与演员交换笔记有利于建立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一个暂且不讨论,第二个关很有发言权。
作为圈内最擅长拍摄女性角色电影的资深男导演,关的作品总是让人产生疑问:这究竟是不是男人拍的?他怎么能如此准确地触到女人的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关的创作持肯定态度。很多人提到关的电影,都会给一个评价“太重了”。
1988的胭脂扣首当其冲。
在《胭脂扣》之前,香港电影的银幕形象往往以男性角色为主,女性形象多为配角或依附于男性的象征性角色。当然,现在的香港电影还是大致如此。
而这部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的小说《胭脂扣》,却讲述了一个如花般的青楼名妓与陈十二少这样的豪门大族的爱情故事。而且整部电影基本都是从花的角度切入,男性符号却成了点缀和批判的对象。
不过这并不影响《胭脂扣》成为经典。其中最成功的当属花旦梅艳芳。
凭借《胭脂扣》精湛的演技,梅艳芳一举拿下金马奖、香港金像奖、亚太电影节、台湾省金龙奖,成为“四料女王”。
要知道,1989年的梅艳芳才26岁。在此之前,梅艳芳基本上活跃在舞台上。从1982出道到1988,梅艳芳都是当红厂牌,当红女歌手。
虽然她之前已经参演过几部影视作品,但《胭脂扣》是她作为女主角的第一部电影。
在成为电影明星之前,梅艳芳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这成为关最终确定梅艳芳为《胭脂扣》女主角的推动因素。
关曾在一次专访中说,我一直觉得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不应该这么肤浅,也不应该只关注他们的作品。在《胭脂扣》之前,关没有接触过梅艳芳。刚刚看了她在舞台上的表现,发现她很有表现力。虽然她并不特别漂亮,但这种气味吸引了他。
《胭脂扣》的原编剧兼编剧李碧华从一开始就认定梅艳芳非常适合这个角色。直到后来,在男主角反复斟酌的过程中,大家对梅艳芳的表演始终没有动摇过。
这个演员的定型经历了很多次的磨合。剧组曾经考虑过刘德华、郑少秋、吴启华甚至郑伊健,最终选择了张国荣,这要感谢梅艳芳的帮助。
关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嘉年华上透露,由于当时无法确定男主角,演员阵容无法正常启动。直到梅艳芳去新艺术城拍戏,换来对方让其张国荣演十二少。
关说:“她断定十二个小女孩和花应该是和她的,所以叫‘胭脂扣’。
不知道关当时是怎么看待梅艳芳的举动的。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梅艳芳其实就像《胭脂扣》里的那朵花。
敢追,肯奉献,这份坚持和认真,让人佩服。
虽然气质相近,但其实梅艳芳的性格比华开朗得多。
关回忆梅艳芳说,她是一个活泼的人,剧组的朋友经常来看她。但是,她可以有说有笑的来找你,她可以在你旁边认真安静的听你的戏。
虽然在生活中她是个女人,但一旦导演需要角色进入状态,她马上就变成了柔弱却充满毅力的花朵。
而梅艳芳也一直强调,“我真的很喜欢‘如花’的造型。如果将来我死了,我希望用这张剧照当照片。”
在与梅艳芳接触的过程中,关说,我们之间有了一种信任,很多事情都可以放下。很多时候,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想法,甚至一些个人的东西,都没有留给他们。
总的来说,关实际上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这可能是很多人认为关的电影太女性化的原因之一。
关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这与他的成长有关。他的父亲早逝,他和母亲一起长大。因此,关的电影大多与女性有关,他从小就对细节感兴趣。
而这一点,在《胭脂扣》如花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梅艳芳在石塘咀饰演红牌妓女如花。
那时候,妓院成了富家子弟聚会放松的地方。所以如花也算是见过大浪的人了。
我习惯了金钱,所以我更现实。
花身上的每个地方都有明显的标记。比如摸摸手,500元。摸摸耳朵,1000元。而摸脖子,或者其他部位,更贵。
而那些习惯逢场作戏的人,往往是最不愿意相信感情的。
每天游走在富人和年轻人之间,听腻了他们海誓山盟的爱情故事。妓女最熟悉逢场作戏。富人和年轻人都很清楚这种你追我赶,追逐你的感情和愿望的游戏,妓女也愿意陪着。
毕竟大家都知道,走出这个大院,留下了多少爱。
像花,当然我最清楚。
她知道如何取悦男人。刚认识十二少的时候,我唱歌,用眼神和动作逗十二少。
行为举止自然而不轻浮,那双看似充满故事和难以言喻的眼神,让十二小一下子陷入其中。
她也知道如何应对男人的盯梢和殴打。十二少被如花感动后,有一天独自来到一红楼见如花。
然而,如花其实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当初她偶然路过,却看穿了有钱人和年轻人的心思,做了一次偶然的嘲讽。
如花见少年时,用的是妓女惯用的方法:干煎石课。
就是反复找理由离开房间,把客人晾在房间里。多次之后,客人都很焦虑,很无奈。这种方法很适合这些大妈们观察客人的脾气,磨砺自己的脾气。
她也知道如何隐藏自己的感情。作为一朵花,她的身份和经历让她相信一切只是逢场作戏。所以像她这样的人基本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免被心碎者拖入无尽的苦海。
石在接受她考验时,表现出了与一般富家子弟不同的态度,而如花早已对石另眼相看。
随着十二少年连环求爱手段的出现,如花开始动摇了。那一天,十二少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张西洋床,像花一样运进了房间。此时此刻,在一朵花的心里,它将永远活在十二少里。
而内心的喜悦在一瞬间被她掩盖了。
但最可悲的是,她还懂得看透人心。两人世俗之时,陈父母极力阻止他们走到一起,比如华绥约十二少,一起吞鸦片殉情。
但石少少在此之前的表现让她彻底明白,石少少不敢面对自己,也不敢面对死亡。他是一个胆小的人。
为此,如花提前准备了大量安眠药给石少少服用,以防他独自苟且偷生。
造化弄人,十二个小人最后真的孤独地活在世上。然而,做了五十多年孤魂野鬼的如花,终于没有等到十二点见面。
梅艳芳饰演的花,很好的呈现了这个角色的两种极端性格。
首先是抑郁症。
很多时候,花其实是在压抑自己。红楼里就是这样,遇到十几个少年的母亲,寻求袁先生帮助的时候。
花一样的抑郁和她特殊的身份有关。习惯了众生,她不再相信美,所以不会太委屈。
影片开头的画眉场景,花一样的面无表情,是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之后最坦然的接受。
然而,她也很高兴。刚接触12号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男人不一样,从他身上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那段时间,她和那十二个少年的面对面,不是逢场作戏的微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如花渐渐发现了十二少年不思进取的性格。之后,如花又陷入了无尽的抑郁。
那种花一样的抑郁其实是一种无奈,是她面对自己可悲的命运找不到出路的样子。如果抑郁到了极点,就只能选择死亡。
这种如花似玉的性格,和梅艳芳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所以也能体现出梅艳芳的演技天赋和对这个角色的把握。
如何把“抑郁症”演绎得不像面瘫,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如花看似面无表情的应对各种遭遇,其实通过前后对比,就能看出情绪的变化。
如花在房间里挂十二小的时候,反复观察十二小在门外的一举一动。这是她的少女心。
如花,在被少年的母亲讽刺后,不卑不亢,但面对少年时,眼里满是泪水。这是她作为女人的委屈。
如花在桥下等十二个小时的时候,反复向袁先生询问时间,看到有人经过甚至主动表现出如花的一些特征,在确认对方不是十二个小时后,又恢复了后悔和焦虑的心情。
如花终于见到了十二少,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竟然这么穷。本来应该充满惊喜的重逢,对她来说是一次彻底的释放。
眼角的这一滴无声的泪,是花与前世的彻底决裂。
这种压抑感,在梅艳芳的演绎下,让如花这个角色更加立体,更加感性。
第二是坚持。
如花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一旦确定了,她就会坚持下去。
就像在和十二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她知道十二少年的父母会反对这门亲事,但她还是要主动去拜访,想当面向十二少年的母亲表明心意。
就像她和石确定关系后,就开始商量为石的未来做准备,带他去找戏曲大师拜师学艺。
就在她得知不可能活着在一起的时候,她决定拖着十二个少年一起去死。
就像在冥界等了五十多年,她还是要来到人间寻找十二的踪迹。
花的执着,恰恰是这个角色的魅力所在。她习惯了言不由衷,其实对爱情充满了憧憬。那时候,十二个少年坚持闯入自己的内心。这种困境持续了50多年。最后大概是对自己和那段感情的一个交代吧。
这两个人物构成了如花最鲜明的女性形象,贯穿于她的每一个细节。
总的来说,就像微笑一样,每一个动作都和当下的心情有关。
在爱上一个少年之前,她的眼神鄙视一切。
当她爱上一个少年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当她发现那十二个少年意志不坚定的时候,眼里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在寻找少年的时候,她的眼里充满了悲伤。
如花和楚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如花是倚红楼的名妓,死于1934。楚楚是1987的报社记者。
但是如花和楚楚的相遇,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女人的变化。
印象中有两句台词,令人难忘。
第一段,1934,像是她死前和十二少的对话:
如花:你会帮淑贤(指定结婚的表妹)戴耳环吗?
十二少:对。我会抠她的耳朵,但我会在抠耳朵的时候想起你。
如花:你会帮淑贤穿礼服吗?
十二少:对。我也会帮她扣鸳鸯,但这样做的同时也会想起你。
第二段,是1987,楚楚和男友袁先生,谈了一夜柔情:
楚楚:你会为我自杀吗?
袁先生:我们怎么可以这么浪漫?
楚楚:我只是说我会。
袁先生:没有,你呢?
楚楚:没有。
在恋爱中,女人总是习惯问男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问题那么简单。
第一次对话,如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她已经下定决心要死了,但她还是想听一听她生前爱的那个男人。
其实,如花问题的关键不是淑贤,而是十二少年对自己的态度。
此时12岁的他已经对这段感情不抱希望,家人也不支持,舞台路也很远。他开始不敢看花儿的眼睛。
如花提问时总是眯着眼睛,避免与她目光接触。相反,它只是在文字中,很像一个纨绔子弟的情话。
每次他说“是”,如花实际上是失望的,因为她不想和淑贤在一起十二年。同时,石少少必须在后面加一句,就算他会做,心里还是会想着你。
当然,这种来自渣男的现代引语是如花所不能接受的。
她彻底看清了十二个年轻人的心,也明白了活着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的。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和十二个少年殉情,甚至提前给他吃安眠药的决心。
第二次对话,楚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她刚刚和男朋友温暖了一夜,同时也被花花的故事震惊了。
一方面,她想看看这种感觉现在是否还存在。第二,想看看男朋友是怎么想的。
两人给出的答案都是“没有”。
这个结果好像不太对。因为恋爱中的人总想得到让自己有安全感的答案,哪怕是心理上的安全。
其实这恰恰说明了花花和石这两个人对感情缺乏信心和互信。
但是楚楚和袁先生不一样。相对来说,他们想享受更多的恋爱自由,袁先生也愿意尊重楚楚的想法。
就像如花,当她得知他们相恋四年,她问,你为什么不结婚?
袁先生回答,有些事如果没人逼,暂时还不好说不做。
他们享受这种恋爱时间,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说是爱成自然,也可以说是相互信任。
当如花问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楚楚家里有女鬼的时候,袁先生说她什么都不信,不管我说什么。
这种不信可能是最深的信任。
也正因为如此,当袁先生说“不”的时候,楚楚并没有表现出不悦。
第二天早上,楚楚和袁先生走在路上。楚楚一个人拐到马路对面,却发现袁先生继续往一家店铺里走,于是楚楚立刻回去追袁先生。
没有任何言语,楚楚只是拉着袁宁的手。
这一刻,楚楚才发现,这条上班路,一直是自己和男朋友的匆匆,而自从恋爱以来,她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男朋友。就像男朋友给自己精心准备了生日礼物一样,匆匆忙忙去上班。
楚楚和如花最大的区别是,如花太在乎,怕失去,楚楚缺少在乎,怕束缚。
如花愿意委身依靠一个男人。为了保持这种依赖,她宁愿死在一起。
对爱情有信心的楚楚,享受着袁先生的爱和包容。她真的很爱袁先生,但她从来不知道,在这段感情中,如何回报袁先生的付出,就是高高兴兴地跑在前面,把那个一直呵护她的男人甩在后面。
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对爱情的嫉妒。
首先产生嫉妒的是花。亲眼看到楚楚和袁先生之间的感情后,她很羡慕楚楚拥有袁先生,更对失去自己的十二个孩子充满了遗憾。
而楚楚也经历了寻找十二朵小花的过程,终于体会到了爱情的可贵。她更羡慕的是那种爱恨交加,为爱献身的精神。
如花与楚楚的对比,是从1934到1987,前者与现在的情感概念的区别。
当女人在感情上越来越主动,就越来越能为自己的感情去争取,去发声。虽然这是一种进步,但是爱情还是最复杂的东西。决定幸福的不是谁强谁弱。
曾经的一个胭脂盒,我一辈子都记得。今天一双鞋,一转身可能就忘了。
不知道关会如何当场告诉梅艳芳,但从作品来看,梅艳芳知道关想要什么,或者说梅艳芳知道如花想要什么。
这就是梅艳芳的魔力。
-结束-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您的转发和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更多影评: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