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畲族的特点

畲族人称自己为“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顾客。据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人口为630,37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起源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由福建迁至浙西南时定居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此,静宁又叫中国畲乡。

1984年6月30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畲族聚居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以水稻、红薯、小麦、油菜、烟草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树木和竹子,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语言和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百分之九十九使用中国客家话,通用汉语。

传统文化:畲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高帝之歌》是一部著名的史诗,主要描写了这个民族的起源和迁徙。畲族人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族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在祭祀仪式、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常的生活劳动中,人们用歌声说话,回答问题如潮水般。"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改编自张辉的小说或汉族评书歌谣,也有根据自己的民间故事编成的,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靛雨》等。“婚礼舞蹈”是独一无二的。男女双方都是通过“唱歌”(两人一组唱民歌)来表达爱意,订立婚约。

习俗:客人到了门口,要先敬茶,一般喝两个菜。有句话说:“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一句话:“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漱。”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渴了,可以提前解释,直到他对饮料满意为止。如果来访者是女客人,主人还会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福建东北沿海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戴“三刀”的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根看起来像刀的金属管,两边都有锋利的边缘,有五六英寸长。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明朝末年,当时外敌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为了防止侵略者的侮辱,畲族妇女将三把短剑插在发髻里,可以用来抵御外敌,在危急时刻保护自己。三刀习俗表现了畲族妇女豪放纯朴的性格。

婚姻习俗:畲族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结婚。畲族的婚礼有独特的味道。岳家迎接新郎。岳家吃饭,桌上什么都没有,新郎必须一个一个唱,比如要筷子就唱“筷子歌”,要酒就唱“酒歌”。厨师也要唱首歌,事情就水落石出了。饭后,新郎需要把桌上的东西一个一个唱回来。

在畲族中,除了通常的女婚外,还有男娶女的婚俗。男人娶女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娶了未婚女子,叫“做女婿”;寡妇女婿叫“家”。没有儿子的家庭有很多儿子可以通过婚姻收养,但是很多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通过婚姻收养,让女儿保留“儿子”(也就是女婿)。一般养子的孩子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是“两个家庭”,也就是结婚头几年要照顾两个家庭,居无定所。若干年后,可以确定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在夫妻俩家里安家。

结婚前有两个阶段:说亲和订婚,还有很多礼仪。结婚时,男方派出由新郎舅舅、唱歌的“赤郎”、伴郎的“结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组成的迎亲队伍,在婚礼前两天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放鞭炮开门、送礼、脱鞋(脱凉鞋、洗脚、穿新布鞋)。当晚的歌宴将持续一整夜。如果男歌手回答不了女歌手的问题,脸上就会被抹上锅底,引来笑声。第二天,在女方家里,给她举行了一个“求爷爷”的仪式,就是向祖宗牌位报婚,求祝福。后来,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放在床上,母女坐在床边哭泣,称为“哭嫁妆”。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根据婆家的远近决定上轿子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赶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能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偕老。在新郎的门外,新娘要一把伞穿过放在前面的红布包,象征着继位。去nave的路上,婆家的亲戚朋友会撒花生,祝他们多子多孙。新郎在中殿祭拜祖先后才见到新娘。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举行回礼。住两四个晚上,然后回你老公家。直到今天,这个古老的规则仍然在畲乡被遵循。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粪、轿子、吹喇叭;避免成为乞丐;避免吃狗肉。

节日: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和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十五日是祭祖日,她信鬼神。祭祖时,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不同季节加蜜饯。节日期间,除了酒和肉,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是不管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除了杀鸡鸭,大人过生日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它的主要活动是去野外郊游,吃黑米以纪念我们的祖先,也被称为“乌木日”。黑米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染成黑色。相传唐朝时,畲族首领雷万兴、兰风高率领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皇军围困在山上。战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活过了一年,次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圈,取得胜利。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黑米”来纪念他们。节日期间,附近几十个同宗的畲族人聚集在歌场,从早唱到晚,内容有赞美盘瓠、缅怀祖先。整个佘山沉浸在歌的海洋里。晚上,家家户户吃“黑米”。深夜,祭祖活动举行。

此外,畲族也庆祝春节。春节除了杀鸡杀猪,还要做糍粑。祝你新年好运,天天甜蜜。第一天早上,全家祭拜“盘古祖师”,老人说起祖上创业的艰难。后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唱山歌,送礼物。青年男女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感情,交流友谊。

服饰:她的服饰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畲族的女装,各地略有不同,其* * *特点是上面刺绣较多。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衫,在领子、翻领、衣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种刺绣图案和花鸟、龙凤。在炎热的气候下,无论什么季节,女性都会穿着短裤、绑腿和腰间的彩色腰带。发盘呈螺旋状或圆盘状梳于头顶,缠绕红毛。

喝茶是畲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多是自产的烘焙绿茶。

节日、祭祀和饮食习惯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除了酒和肉,她还有某些传统习惯,在每个节日吃任何东西。如:三月三吃黑米,清明节吃清明节,端午节包粽子等。,但是无论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除了杀鸡鸭,大人过生日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话:“大人的生日是一个臼,孩子的生日是一对蛋。”

祭祖时,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不同季节加蜜饯。

畲族的婚礼很有趣。新郎由岳家迎接,岳家付饭钱。吃饭时,如果桌上没有物件,新郎必须一一说出。比如要筷子就唱“筷子歌”,要酒就唱“酒歌”,厨师也要一起唱,对象就出来了。晚饭后,新郎需要把桌上的物件一个一个唱回来。

客人上门,要先奉茶,一般喝两个菜。有句话说:“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一句话:“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漱。”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渴了,可以提前解释,直到他对饮料满意为止。如果来访者是女客人,主人还会摆上瓜子、花生、炒豆、干菜等点心。

畲族的酒主要是自己酿的白酒和糯米酒。静宁山区还有一种绿色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典型食物她独特的典型食物有:卤姜;泡菜是畲族风味菜肴,通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并被称为坏辣椒、坏姜等。端午节吃粽子,民间称之为号角;黑米,三月三的时令食品,是将黑米树(畲族语称为黑枝)的嫩叶捣碎,糯米浸泡在汁中煮制而成的黑色有光泽的黑米。都说吃黑米不怕蚂蚁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