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不争”是不是一种更深远的“大争”?

《道德经》中多处(高达八处之多)提到了“不争”之德,老子真可谓不厌其烦,苦口婆心。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道德经》全篇***八十一篇,最后以“不争”二字结尾。原文如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到此,《道德经》全文终。这不禁让我们掩卷长思:老子为什么多处提到“不争”,比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比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等等。前面已经多次告诫我们要不争了,而最后还要以“不争”来结尾?

这就是圣贤的谆谆教诲!圣贤告诉我们,这才是处世之道!怕我们不懂,怕我们不信,怕我们不遵守,所以,反反复复,一再强调!

? 当我准备要分享这个主题,并把它告诉我老公时,他嗤之以鼻,说:“不争,可能吗?当今这个社会里,不争,你能有什么?”我不禁一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谈论“不争”之德,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或许,老子早在两千年轻就预见到了后世人们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难以相信“不争”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才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说呀说的吧!

我认为,在这个经济发达物质利用至上的时代中,重新思考“不争”之德,不是让我们变成所谓的“佛系”。而是让我们能够跳出“物欲”的视角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即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生命的本质”。在圣人的心中,一切都是辩证的: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是少则得,多则惑的;是物极必反的、物壮则老的。所以,老子一再强调要“不争”。

我认为,老子心中的不争,是要我们不要争夺过多、过度,而不是要我们不为、不做。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为了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努力争取,这是很正常的。不争,是不要过度竞争、恶意竞争,而是要适可而止。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