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剧的发展有什么历史背景?
元末明初时期,在余姚本土上,一支农村山野灯戏吸收了余姚腔的剧目,结合外地戏曲剧种的腔调,悄悄地兴起。这个由民间歌舞和说唱逐渐发展成的民间小戏“灯戏“,俗称“灯班“。
灯戏多在元宵灯节时上演,后来发展到其他节日活动。清代时,出现了职业性灯班,如1736年至1795年间的才华班,规模较大,角色齐全。
1830年前后,职业性灯班开始向外发展,又有了串客、花鼓、鹦哥等名称。鹦哥班以其大段对白和清唱,巧嘴伶俐而著称。
据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余姚灯班演员陈桐香曾经到达苏州、无锡等地演出。1821年至1850年间,慈溪人陈纪成曾组织滩簧班子,在姚北一带聚演。
1875年,演员马楠木等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等滩簧剧种互相影响,吸收消化外来剧种的部分剧目与乐曲,鹦哥班终于成熟,形成其独特的乡土风味,被称为“余姚滩簧“。
姚滩演员多数是农民与手工业者,如漆匠、簟匠、泥水匠、棕棚匠等,闲季组班。姚滩道具也十分简单,一块手帕,一把扇子便可粉墨登场。正因为其十分简便,人数又少,所以很适合在农村演出。
但是,由于当时对这一剧种的偏见和滩簧班在演出过程中,常夹杂一些不很文明的念白,滩簧班是不准在祠堂内或神庙内演出的,只能在野外倒置几只稻桶,上面铺些木板作为演出场地。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为余姚滩簧的鼎盛时期。那时,分布在余姚、慈溪、上虞一带的民间姚剧班社多达四五十个。这些姚剧班社大多由农民、小手工匠、迷信职业者等组成,规模为12人左右,农闲时聚班演出。
此外,职业姚滩不仅盛行于本地,并不断向外流传,姚剧班社的足迹东至舟山、沈家门,西进新昌、嵊县、诸暨,北上杭嘉湖平原直至大上海。
鼎盛时期,曾有姚滩职业班社50余个,一度占领了申城的娱乐园地。产生了一批红极一时的姚滩演员,如马楠木、周兰英、金国钧、傅阿贵、蔡子王、小才中、小山宝、楼阿木、何逢昌、劳秀春等。
20世纪30年代,小山宝、大桂香演唱的《卖小糖》一剧,更被唱片公司灌制为余姚滩簧《卖小糖》的唱片,为大江南北、大街小巷传唱。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演员对姚滩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了改革,如排演现代剧目,实行男女合演等。1954年成立了姚剧团,余姚和慈溪西北地区,上虞东部一带,广大农村中的业余姚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姚剧团曾有150多个,足见这一地方剧种生命力之强和群众基础之深。当一些剧团艰难经营,有的剧种甚至成为“绝唱”时,余姚滩簧却长唱不衰。
姚滩的唱腔淳朴优美,节奏明快,富有乡土气息,由基本调和小调两部分构成。基本调常用的是平四和紧板,曲体为起、平、落形式,平腔只用清板演唱,男女同调异腔,转换自然,女调的平四下韵,常衬有“嗳嗳唷”的衬音,清亮委婉,富有特色。
平四一般用于叙述性唱词,较抒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紧板多用于剧情紧张、气氛热烈的场面。另一类是小调,***有40余首,或为江南民歌,或为明清俚曲,常用的有夜夜游、小扳艄、紫竹调、对花十送、五更调等,音色醇厚,节奏轻快,雅俗***赏,并富有乡土气息。
从灯班出现开始,姚滩就已是四花、四旦、三后场、一里厢,***12人的规模。里厢就是走台,即道具;后场就是乐队,司二胡、三弦、月琴。这种四花、四旦的阵容,被称为“八勿拆“,这种结构模式一直保留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姚滩演员表现非常活跃,创作了《犁田》、《卖花线》、《双卖粮》等,起到鼓舞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深受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1953年,由黄承炳等70位滩簧演员组建了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余姚滩簧定名为姚剧,同年11月,成立了余姚姚剧团,这是该剧种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从此进入姚剧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余姚姚剧团改编了比较健康的传统小戏《打窗楼》、《采石榴》、《水作》、《垃圾划》、《双投河》等,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改革的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志愿军未婚妻》、《漳河湾》、《半夜鸡叫》、《战士在故乡》、《焦裕禄》、《漳河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