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利用编写《氏族志》树立皇权,打破士族门第?
古代帝王尤其是初代帝王在位登九五上了帝号,削平各个山头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政权合法化的一系列措施。所谓马上得天下,还要下马治天下,这些措施一部分是通过君权神授的方式,借助于大自然或者神秘力量,比如刘邦斩白蛇等。另一方面就是采用世俗化的文化观念力量的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宋朝的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吴越武肃王钱镠的钱姓只能屈居第二。唐朝的李家是关陇军事政治集团夺了隋朝的天下。
作为关中的大姓,八柱国之一的李家,在统一全国之后必然要改变自魏晋南北朝时代遗留下的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的排位问题。这也是唐太宗希望建立以唐宗室和功臣集团为主题的新士族为核心,从而保证李氏天下的长远统治的初心。
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为负责人,将南北士族、山东、关中士族、鲜卑士族按照家谱、历史源流来考证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等级。唐太宗为何如此重视编写一部氏族志来达到他维护统治的目的呢?这是因为三国时代魏文帝建立九品官人法,按照家谱和谱籍来推选人才,没有好的门第是当不了官的,这种门第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唐初,要改变这种状态必然要重新进行排位。
各大士族 中其中北方士人过江的称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主体,比较著名的是王导、谢安家族。南方土著的大族则称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主体,在三国时期孙权家族其实属于侨姓,他是淮泗集团迁居江南与当地吴姓融合形成了吴国。北方山东土族称为郡姓,以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则以韦、斐、柳、薛、杨、杜为大姓。另外还有鲜卑姓又称为虏姓,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大姓。
当然这些大姓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些是渊源很久但是后来衰微,也有新起的大姓,但是社会并不一定承认。门第的形成还有礼教和风尚的区别,比如南方的谢姓和王姓就是熟知儒学、佛学、玄学,又能写文章为风尚的家族。旧时王谢堂前燕就是说的两个家族的门第很高,与普通士族是不会通婚的。唐太宗让高士廉去编写氏族志,但是开始并没有说出自己心中隐秘的目的。
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对于高士廉没有心领神会自己的用意很不满的说道:我跟山东的崔、卢、郑等大姓并没有嫌弃怨恨,本来他们就已经衰微,现在连个大官他们都做不到,还自负门第,与他族联姻还要很多钱财,不知道世人为何看中他们。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在朝廷做大官的要么功业显赫要么德行过人,要么学术通达,才能升到三品以上,为什么要和这些衰落户结亲,给的彩礼少了还被轻蔑。
高士廉经过唐太宗这一番批评才明白圣上的本意,将皇族列为第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崔姓第三等。当时的崔民干也只是黄门侍郎四品官,在朝廷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氏族志》编写完成一***包含二百九十三个姓、将很多唐朝的功臣列为士族,关中士族一向看不起山东士族,氏族志将两个并列。
另外就是南方士族被北方士族轻视,这次也恢复南方士族的声望。氏族志编写组的人员组成有代表山东士族的高士廉、代表关中士族的韦挺、代表南方士族的岑文本、代表河西士族的令狐德棻。四人按照唐太宗的本意将之前的士族重新排列,形成了以唐宗室为首,功臣与关中士族为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要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种安排恰好是唐朝以关中为根本,统一中国的需要。
唐太宗在撰写新的士族排序的同时,也在用心培植这个集团,他将诸王和公主与功臣集团名臣家族进行通婚,而不和山东旧族联姻。后来科举制度代替了士族制度,到唐高宗时代又进行了改动。正是通过这种世俗化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初唐的稳定局面,虽然期间有武则天代表的关中和山东士族等的斗争,但是大致没出过什么乱子,这比后来的朱元璋分封儿子要高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