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之争的背景
《三国演义》中,扶蜀抗魏,尊刘轻曹的中心思想贯穿全书。人们认为蜀汉是正统,曹魏是篡位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与陈寿《三国志》的结构长度相矛盾。三国历史上,最多,有30卷,蜀国最少,只有15卷。在120年代的《三国演义》中,120年代讲的故事都涉及蜀汉。就好人和坏人的区别而言,蜀汉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他们主要是褒扬,批判曹。所以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一个“善待百姓”的好皇帝。他是“秋之无罪,人皆会受其民”的。老百姓称赞他:“新野田园,刘皇叔,自从我来到这里,民丰。”进淅川(即四川)时,一路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支持。这就是作者理想化的“圣王”“贤主”。还有曹操这个奸诈残忍的叛徒。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愿教我对世界消极,也不愿教世界对我消极。”」
《三国演义》提供了很多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非常好。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对比。袁绍兵粮草充足,供养70万大军。而曹操小夜曲粮食不足,只有七万人。但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还取决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然后再进攻,把他们一个个击破。相反,袁绍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利用士兵和粮食的充裕,大有所成地回国了。真的是指挥不当。这是一个如何以少胜多的典型例子。其他的如赤壁之战,陵墓之战,都是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军们把《三国演义》作为军事教材学习应用。
《三国演义》在政治、外交、思想道德方面也很丰富。读者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历史小说。自从罗贯中把《三国志》写成小说后,学者们纷纷效仿。从中国历史中取一段,写各种历史小说。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明代著名的历史小说有《东周演义》、《杨家将演义》、《唐传奇》、《仲晶传》等。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被写进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是对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作品和人物,大部分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在历史上都是真的。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历史上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确实存在。这就是“七大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涉及到历史的时候,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能杜撰,不能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不等于三国志。毕竟是小说。所以很多内容和情节都是虚构和夸张的。历史上不仅不存在“吴国太佛寺见新郎”、“密议黄盖受罚”、“七星坛祭诸葛亮”等事件。而且,即使对于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也不是从《三国志》照搬到《三国演义》中。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是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有的被美化,被神化,有的被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件高度艺术化的作品。但它也有各种缺点。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名字,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