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妻子是哪里人?
富商张的三女儿,嫁给京派作家代表沈从文。
视频介绍/视频/简媜/2007/06/简媜_ 300 _ 20070621 _ 2.shtml
——纪念文学教师诞辰一百周年,悼念赵、珍妮。
2003年2月16日,与沈从文先生患难与共的张兆和夫人逝世,享年92岁。前不久刚过了文师百年,没时间接触师母和虎师弟。噩耗传来,我深感意外,并不感到难过。我远在上海,不能去母亲墓前吊唁。写这篇短文,是想给我最敬爱的老师和女主人献上一份暖心的香,表达一下我这位老门生的一缕哀思。
从1946开始,我成为了一名老师,在那三年里,我一直是老师家的常客。那时候两个弟弟还小,珍妮整天忙于家务。当她看到我们熟悉的学生时,她总是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有时抄写员不在家,由于不拘礼节,珍妮也不特意招待我们,只是叫我们在书房坐下等抄写员回来。有一次我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女作家(化名)的短篇小说集,以为是珍妮的杰作,就冒昧地问了一句:“这是珍妮写的书吗?”珍妮笑着回答说:“不,我从不写信。”有一次我让抄写员给我写了一幅画,很快我就写好了,让我去取。记得春节刚过,我去拜年,锦旗是珍妮给我的。我清楚的记得下一段是:《从文四十六年》。从时间上算,是1948。可惜的是,墨宝的这张照片,连同其他珍贵的文字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冲走了。
1981年,我去崇文门新桥宾馆旁边的一个小楼见了文学老师,聊了很久。走的时候和珍妮打招呼,老师说:“你的珍妮在帮我做稿子的校样。不要打扰她。让我替你告诉她。”后来我因病住进了协和医院,我陪常峰先生去探望。因为时机不对,我们没能上楼进病房,所以珍妮下楼跟我们简单聊了一下文学老师最近的一些身体状况。我当老师出院后,不想打扰病人。我只是时不时从荒先生和肖师兄那里了解一下老师的日常生活。而且自从老师病逝后,我就带着悲伤和愧疚去找老师的灵位,再三请求小三照顾好自己。1998夏秋之交,我把从金克穆先生那里取回的抄写员的名片(附老师给金先生的亲笔信)寄给了的妻子,她亲自回信了。原文如下:
我收到了你亲笔写的介绍佟彬同志来武汉的名片,这真是一份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文件。我很高兴看到它与龙朱和老虎幼崽。谢谢您们。
我希望很快看到你的文章。
这首颂歌
舒安
赵贺
1998年9月24日
珍妮的笔法苍劲有力,思路清晰,不像一个90岁的老人。珍妮还让小老虎回一封金先生在印度时写给一位文学学者的长信。金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儿让我辨认原作上难读的字,对沈夫人深表感激。珍妮一辈子待人接物,不仅温柔大方,而且总是那么体贴。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岳麓书社十年前出版的20卷本沈从文作品集。这是由赵和珍妮自己策划和编辑的。每本书都附有珍妮写的序言,可见编这套书是一个文学老师的遗愿。前言虽然篇幅不长,但充满了令人难忘的真情实感,也表达了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谁说赵和师母不会写文章?珍妮回答我的时候,只是很谦虚。为了使这位学者的遗产不朽,这套别集最终收录了《文选》中没有收录的丁基陵。这充分说明珍妮愿意以大局为重,从关心老师们做起,才做出这样的决定。这套精挑细选的《别记》虽非全豹,但仍以作品的相似性为特征,使读者对作为作家的心路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本书前面加上的少量未出版的遗作,更是画龙点睛,给人深刻反思的警示。在他去世后的十几年里,赵夫妇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做文学老师的未竟事业,费尽心力寻找和整理丢失的做文学老师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夫妻知己。现在两位老人在泉水下手牵手重聚。如果文学老师知道这套《别姬》是赵和师母苦心经营的结晶,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遗产,也应该感到欣慰,相视而笑!
2003年2月22日写于上海郊区尤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