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完整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又称对联或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木、柱上的对句。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当人们遇到婚礼、葬礼、节日和生日等重要事件或时刻时,他们都喜欢用它来表达庆祝或哀悼的感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期间使用最为广泛,被称为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描绘了时代背景,用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表达了美好的祝愿。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辞旧迎新,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世隋集》中记载:“春联也符涛。”当时,“符涛”是一个长方形的红木板,挂在大门两侧,上面写着“申屠”和“雷宇”的名字,以辟邪。五代十国时期,有人在宫廷桃符上写对联。据《宋书·蜀家史》记载,后蜀的一代宗师孟昶,曾在红木板上题诗一首,作者是学士辛。“以其非工,假意写云:‘新春余庆来,长庆佳节’”,这是中国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还叫“符涛”,王安石的诗里有一句“千户总换新桃换旧桃”。后来由于纸的大量生产,桃符逐渐由桃木板变为纸,称为“春贴”,这就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一词出现于明朝初年。春联的流行盛行于明代。据《毛云楼杂记》记载:“春联始于明太祖。帝都金陵在除夕夜突然颁布法令,官员和学者的门上必须加贴一对春联。毛伟走出视野,以为自己在笑。”据说有一年除夕前,他颁布了一道圣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在门框上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迎接春节的到来。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微服出巡,挨家挨户检查春联。每当看到写得好的春联,他都很开心,赞不绝口。朱元璋在视察时看到一家不贴春联,非常生气。他问为什么。侍从回答说:“这是一个从事杀猪切猪的师傅。他过年特别忙,还没来得及请人写信。”朱元璋命人带上笔墨纸砚,为这一家人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写完后,我会继续巡逻。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宫回宫时,又路过这里。他看到屠夫家还没贴他写的春联,就问怎么回事。主人恭敬地回答:“这副春联是皇帝亲笔写的。我们高挂中堂,每天都要烧香。”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侍从给这家人三十两银子。此外,他还为王公大臣写春联,并把春联送给中山王徐达,内容如下:“破蛮夷,功德古今第一;你出去了,就天下无双了。”送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无双,汉源文章第一。”可见,“春联”的命名和推广是由于皇帝的亲自实践、文人的喜爱和群众的流传,春联已作为习俗流传下来。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在成对的形式中,它们互相“对”;上下文的内容相互照应,密切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必须有完整统一的结构,语言清晰简洁。对联的特点概括为“六相”,分类如下:

第一,字数要对等。线上字数等于线下字数。长联每一分句的字数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上下对联的字数有意不同。比如民国时期,有人嘲讽袁世凯的对联:“袁世凯是永恒的;中国人民万岁。”第一部分“袁世凯”和第二部分“中国人民”这两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句中允许重叠或叠字。对折和叠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但重叠时要注意上下对联的一致性。如明代顾宪成写《无锡东林书院联》题:“风声雨声读书声可闻;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关心。”

但对联中要尽量避免“同音”和“异音”。所谓同音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上下两部分的相同位置上是对立的。所谓异位重词,就是同一个词出现在上下链接的不同位置。但有些虚词是允许有同音字的,如杭州西湖葛陵莲:“桃花流水之歌,绿荫草叶之间。”

上下对联中的“之”字是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的,但因为是虚字,所以还可以。但有一种特殊格式的“异位互重”(称为“换位案”),如林森执孙中山先生的对联:“一人永恒,一人永恒。”

第二,词类对等。现代汉语中有两类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和拟声词。词类对等是指上下两部分位置相同的词或短语应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词类。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的规则,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含义也最广。在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其次是词类的对应规则,也就是上面的12的词是相互对应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遵守这条规则。第三,语义对应规则是指把用汉字表示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名词,又分为很多小类,比如天文、季节、地理、官署、植被、鸟类等等。最后是相邻类别的对应规则,即类别相邻的词可以互相配对。如天文归季,天文归地理,地理归宫等。

第三,结构相称。所谓结构比例,就是上下连词的语法结构要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与主谓结构相对,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并列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比如李白的题目是湖南岳阳楼:“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这个连词既是主谓结构。其中“水天”“风月”都是并列结构,“一色”“无边”都是肯定结构。

但在词类相当的情况下,对一些相似或特殊的句子结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第四,节奏对应。即上下对联停的地方必须一致,如:“不要让春秋过;对一个老朋友来说是最难的事。”

这是一副七言短对联,上下对联的节奏一模一样,都是“二二三”。较长的对联必须有相应的节奏。

五是均匀和谐。平与平的和谐有两个方面:一是平与平的对立。一般不要求字对,但要注意上下结尾要对,上半部分不一样,下半部分平;句末或节奏点的字要平正相反;长联中每一个分句的结尾都应该是平仄对立的。第二,上下对联在各自的句子中交替出现。当代理论家余德全总结出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来说就是“平仄,平仄”,就像马蹄声的节奏一样走下去。

对联平的问题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变通的。如有叠字、复合词、回文、幽默、音韵等。对联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第六,内容相关。对联是什么?既是“对的”,也是“有联系的”。上面说的词,字数相等,词性对等,结构相同,节奏对应,甚至和谐,都是“对”的,只是还缺一个“联”。“连”讲的是内容相关性。一副对联的上下对联之间,内容要有关联。如果上下对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东西,两者不能体现、连接、呼应,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是对联。

但有一种对联形式叫“无爱对”,上下对联逐字逐句,但内容无关紧要,上下对联的意思对比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兴趣。清末民初成名的何丹如,曾用广州话谚语“不知教派亏本”来评论唐诗名句“谁主四面云山?”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