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唤醒不了沉睡的灵魂,我们才能迎接更好的生活。

一个阴沉的下午,我看完了《呼兰河传》,心情阴郁。

我期待着所有一直过着苦日子的众生的希望,让恶业的人能在生活中有一点光明。但小说戛然而止,只剩下被深深带进这个小城的我,问:“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过这么凄凉的夜?”……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说到萧红,正如她生前所料,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情感经历,而不是她的作品。但是,只要你有机会读到她的文字,你就会觉得一个吃了很多苦,英年早逝的才女的笔法和才华是多么的独特。她的作品远比她的经历更吸引人。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小时候生活过的小镇呼兰河的故事,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冷暖人情。作者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解释一个小镇上的事情。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平实的文字,把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勾勒得惟妙惟肖。在持续的深入阅读中,我总觉得作者在用童真的眼睛凝视着她又爱又恨的世界。虽然稚气,但也有悲悯之感,透露出纸溢于空中,包围着读者。

纵观萧红的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他在爷爷陪伴下的童年,而这份最珍贵的记忆就呈现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只有一章专门讲述和爷爷度过的快乐时光,但这一章让整部作品的基调变得黯淡,有了一些放松和温暖。

小红和她爷爷的天堂是他们家的后院。天气暖和的时候,父亲和孙子在这里玩得很开心。

爷爷播下大白菜的种子,小红用脚在身后踩着播下的土窝,说是平的,但有时候会把菜籽全踢开。外公铲地的时候,小红扛不动锄头,就举起一个锄头的“头”来帮忙,说是锄草,但经常是她把菜割了。爷爷蹲在地上拔草,小红把长满玫瑰花的草帽戴在头上。爷爷不知道,只说家里的玫瑰很香,两里外都能闻到。直到在家里摘下帽子,我才知道花在我头上,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奶奶去世后,萧红和爷爷睡在一起,跟爷爷学诗歌。萧红最喜欢的诗句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上青天。”因为她觉得黄梨好吃。后来她爷爷给她讲了一首诗,让她明白了“黄鹂”不是梨,所以没那么喜欢...

这样自由、多彩、有趣的童年,恐怕任何时代的读者都会忍不住羡慕吧。

萧红这个女孩子,在男权时代自然是被忽略的。因为母亲早逝,父亲暴力,她感受到的温暖几乎都来自于爷爷。好在外公的爱足够深,让萧红不仅可以任由孩子的天性胡来而不被责骂和殴打,还可以用这种美通过写作来安慰自己重病的身体。如果爷爷知道一些地下的事情,那将是非常令人欣慰的。而且她的爷爷很早就给了萧红一个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机会,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外公不仅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一抹亮色,也是她最早的文学启蒙导师。

父孙共度的* * *时光虽然让萧红的童年变得明亮,但这种明亮的色彩是被惨淡的背景衬托出来的。

萧红的呼兰镇,就像当时中国千千的成千上万个城镇一样,居住着数百万代逆来顺受的人。

最难过的是团圆媳妇,12岁来到婆家。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地挨打挨骂。婆婆拿她当出气筒,理所当然——就算把她吊起来打,用烙铁烙,也是为了教育好她,省得她一挨打就吵着要回家,结了婚的人不管婆家,这还了得!?

团圆媳妇生病了,就开始请人跳绳驱邪——婆家不但再也不敢打骂,还花了5000多元用各种偏方给她治病,直到把她推到了鬼门关。最后她用开水洗了三次澡,活活烧死了一个女生!

远近的人都没听说过。跳绳洗澡的人都怕错过学习的机会。他们都来看它。只是在团圆媳妇晕倒的时候,才生出一点恻隐之心去营救。但是,只要她醒了,就是看和学的时候了。

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婆婆哭了。只是这眼泪不是对孩子的怜悯,也不是愧疚,而是对那五千块钱的伤害。去帮忙做白活的都高兴的回来了,说饭菜很好吃。没过多久,团圆媳妇就被人遗忘了。

一个无辜的孩子无缘无故被折磨致死,却没有人去反思和怜悯。因为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生活的,媳妇都是挨打的。谁没被婆婆打过?!花钱花错了你不知道,无知蒙蔽了世人的眼睛。生病不用请大神吗?!

至于旁观者,从来都不会太大。如果有人死了,那就是命,没什么好遗憾的。人死了没人会惊讶。人不都是迟早要死的吗?!

看到这里,我的脊梁骨真的凉了,人麻木无知到像行尸走肉!为什么这些人对别人如此冷漠?

不止这些?!

不要对别人漠不关心。呼兰河的人们逆来顺受。

就说院子里的粉房吧,明明已经破败不堪,但是下雨刮风的时候还会嘎吱嘎吱响,很快就要塌了。但是住在里面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修理它。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住在这个房子里的人,对房子要倒的事实并不警惕,仿佛有一种血缘关系,非常值得信任。”

再说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鸡、猪、猫、狗被淹死,经常发生车厢和行人被卡的事故。天气转热后,开始下雨,这里蚊蝇成群,脏乱不堪。但每年都有人有力量去抢救翻倒的老马,有力量去翻墙。而且,过去的人还习惯看恐惧中走过的人的笑话,却没有人不厌其烦地去填坑。每次天气变化,人们都在谈论大坑。一次,水又涨了,一次,水又跌了。生活是如此的平淡无趣,我们不得不用身边的这些东西去搅动它,才能生出一些生机。

所以呼兰河的人真的是一群沉睡的人,盲人。他们都屈服于生活的困难,因为沉睡的人没有主动的意识,因为盲人看不到真相。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相信大家都会看。再看萧红的小说,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一个为劳动人民的翻身而奋斗的先驱得不到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一群对自己的生命漠不关心的人,怎么会关心动物的生命,怜悯别人的生命。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革命烈士这个标签毫无意义,只是一个陌生人。甚至邻居的死亡也能很快被遗忘。陌生人的血馒头有什么不好?

这样一群人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一直没有醒来。可悲的是,这是旧社会中国愚昧无知的缩影。正如作者所说:“过去的一切都被遗忘了,他们并不积极地希望未来。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生活在祖先准备的口粮里。”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但苦难唤醒不了沉睡的灵魂。想要把苦难变成财富,需要敏锐的心,坚强的意志,勇气和智慧。

虽然沉睡的大多数曾经让中国的命运岌岌可危。好在还是有那么多清醒的人,为中国的觉醒而献身。他们中有以血肉之躯捍卫尊严的爱国将领,也有以思想精华拯救国人灵魂的作家。首当其冲的是鲁迅先生。他弃医从文,医治人们的心灵。

萧红作为当时鲁迅先生青睐的作家,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在众多唤醒国人的文学作品中,萧红的这部小说无疑是一部令人感触颇深的作品。

优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间的长河,启迪不同时代的读者。不要因为封闭的时代过去了,就认为自己有一个敏感、活泼、有趣的灵魂。每天两点一线,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一样有可能让你的头脑沉睡。

你只是日复一日的看着手机,对着电脑努力工作。你有多久没有关注窗外的风景了?你多久没锻炼了?你多久没关心过父母了?你停止关心自己内心的梦想有多久了?

我们在不愁吃穿的时候,更应该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滋养。不要被时代的车轮带走。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该醒来了,该改变了,该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