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李金琦的故事。
“我经常忘记我是一个残疾人。在我看来,如果不逃避现实,敢于承担责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坚强主人。”40岁的东北汉子李金琦,用艰苦创业的奋斗过程诠释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
李金琦童年吃了很多苦。3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让他几乎完全瘫痪,经过不断的治疗和挑战身体极限的锻炼,他重新站了起来,但他的右腿仍然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学校里同龄人的嘲笑和忽视,一度让年幼的李金琦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我甚至不敢看健康人的眼睛。连上下学都是人少的小路。”
中学班主任说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李金琦封闭的心,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他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如今,管理着数家企业的李金琦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
“生意场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到处都是暗流和险滩,但我从不畏惧困难,因为每一次困难都是成长的机会。”说到创业过程,李金琦的语气更坚定了一点。1997年,他所在的国营化工厂倒闭,30岁的李金琦下岗了。他没有自怜,肩负着家庭生活的压力。他用自己的资金创办了黑龙江鑫盛化工有限公司,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李金琦根据自己对化工行业的了解,将企业的生产方向锁定在聚氨酯材料上。这种材料具有保温隔热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新型建筑和热力管道。
李金琦在创业初期,并没有完全掌握聚氨酯的生产技术。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拖着病腿到处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为了测试产品的耐寒性,他在冬天带队去了黑河、海拉尔、根河等地,在冰天雪地里做实验,一待就是几个月。
通过对现场试验数据的分析,李金琦掌握了聚氨酯低温发泡的性能,拓宽了聚氨酯的应用领域。这一发现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企业也逐渐获得了回报。目前,李金琦在哈尔滨、上海、佳木斯等地经营着几家大型化工企业。最早创办的新盛化工,从年产值几百万元发展到年产值几千万元。
李金琦赢了。但经常忘记自己是残疾人的李金琦,却时刻不忘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他把帮助他们走上独立自强的道路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在佳木斯的贫困地区捐建了一所小学,为宁夏农村的一个残疾人家庭装修了新房,并送去了一台彩电和冰箱,帮助许多残疾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从2003年开始,他每年为30多名贫困残疾人订阅报刊。10年来,他看望邻里的贫困老人,逢年过节给他们买年货。2007年底,李金琦被评为首届中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
“我从来不认为我身体残疾就可以逃避责任。相反,如果我的生命承担了更多生命的责任,这样的生命是充实而美好的。”李金琦说。
2.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特别香的苹果。
他是个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 cm。
1962 65438+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有给家人带来喜悦,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阴影,家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因为他患有一种罕见的“成骨不全症”,这个患者体内的钙无法固定在骨头上,所以骨头像玻璃一样脆弱,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琴。受家庭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七岁时,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了入迷的地步。他问父亲他也想要一架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对于一个手脚不灵的人来说,学钢琴是很难的。每次他都要靠别人扶着他才能上下琴座。有一次,他爸爸刚把他抱到座位上,临时出去了。他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骨折了。
他心疼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反正他不同意,就决定弹钢琴了。无奈之下,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钢琴上安装一个特殊的助力装置,让他的脚更容易移动软踏板。即便如此,他在练琴的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意外,以至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不管怎样,他以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一练就是五年。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得知一个剧团急需一个小丑和配角,觉得他很合适,就送他去了。剧团里有个小号手叫布鲁内特。和他合作几次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特别的悟性,推荐他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人的精心培养下,15岁,发行了第一张专辑《闪电侠》。优美的音乐震撼人心,在法国音乐界引起轰动,使他一夜之间成为“超级巨星”。
当他第一次公开表演时,他站在离观众最近的舞台前三分钟。最后,他笑着问:“看够了吗?”观众会心一笑后,开始表演。听了他的表演后,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惊了。起初是短暂的沉默,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来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让他们看够了,才能认真听我的表演,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他忘记了四肢骨折带来的痛苦,变得精力充沛,情绪高昂。仍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他坚持把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举办180多场独奏音乐会。有时候,超负荷的训练甚至把他的指骨都压断了,所以他没有犹豫。他钢琴弹得越好,他就越有名。1987年,他又发行了一张专辑《音乐》,这张专辑成为他音乐之旅的决定性转折点,让他成为钢琴大师,足迹遍布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音乐城市。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有赞美的声音。此时,大家已经不再好奇他那诡异的身影,而是带着敬佩的目光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起有落。自《音乐》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陷入低谷,他甚至因为焦虑而晕倒在一家酒吧的台阶上。醒来后,他说:“我的骨头好脆弱,但这次我一点也不疼。”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死。"
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每天坚持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事业迎来了辉煌时刻,不仅签下了新的唱片公司,还出了越来越好的唱片,大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位法国爵士音乐家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量突破65438+万。
曾经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引用了一位哲学家的话:“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利也有弊。有些人有大缺陷,就是上天对它的香味特别偏爱,而我就是那个特别香的苹果。”
1999 65438+10月,他在纽约死于肺炎,享年36岁。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很高,我就很矮,很完整!”
他就是法国的贝琪·齐亚尼,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矮子,一个积极向上,敢于接受命运挑战,克服巨大生理障碍,弹奏出世界上最美的音乐的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3.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只有左脚,依然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他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长大。他天生四肢健全,但却严重瘫痪,无法动弹。他患有严重的脑瘫,发音不准,全身只有左脚能动。七岁时,他坐在轮椅上,和家人一起去公园。几个孩子正在参加绘画比赛。他用羡慕的眼神盯着他们,喊着“啊-啊”不肯走。一个孩子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大声笑起来:“你连话都说不清楚。我怕你画不出什么好东西!别烦我们!”
他伤心地离开了,回家了。为了让妹妹明白他的意思,他用左脚从她手里抢过一支粉笔,试着画啊画啊,就是画不好。姐姐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是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练习,你一定能画出精彩的画。”只要你敢于梦想,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直在努力学习用左脚画画和写字。他的家人坚信他的智力没有受损,只是不能与人交流。家里人下定决心要让他尽可能过正常的生活,于是把他放在大车里拖着到处走,让他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脚变得越来越灵活,他实际上学会了游泳。在家里,他总是专心画画,并开始学习写字。他的脚趾经常磨破,却带着疼痛坚持练习;他写的很多稿子都被退稿了,但他没有灰心。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的热情依旧。他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慢慢的,他发现自己又有了极大的热情。当他的画在全市获奖,他的女性作品《我的左脚》经过多次修改出版后,他觉得自己的眼界开了。本来生活就充满了各种可能,他相信前方会有更好的一天。
他尝到了写作和绘画的乐趣,他从未停止过。虽然每次画一幅画,写一篇文章,他都很挣扎,脚都擦伤了,经常收到拒绝,但他从不放弃。他想抓住每一个机会。
他的母亲在医生的帮助下把他送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他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他特别尊敬这位伟大的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不仅为他和其他脑瘫患者创办了医院,还把他引入了文坛。几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鼓励他写作,他深受鼓舞。27岁时,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写出了小说《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兴奋的是,该小说一经出版,便荣登畅销小说榜首,并被改编成电影,由丹尼尔·戴·路易斯主演,他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此外,他还是一名活跃的画家。
他的名字是克里斯蒂·布朗。我听说他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诗人和画家,只有左脚在动,只发出几个声音。很多人都很惊讶。克里斯蒂在日记中写道:“正如我姐姐曾经教导我的那样,只要我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风雨中勇敢坚定;黑暗中,咬紧牙关前行;面对沙漠,你的内心应该充满绿洲。只要你像蝉一样经历痛苦,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展翅高飞!坐轮椅的孩子应该尝试一切!"
4.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郑龙华,著名的无手摄影师。
郑龙华,男,出生于2005年5月,1959,浙江临安市人。童年失去双手,1981开始自学摄影。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摄影展,在各种电影比赛中多次获奖。2006年5月20日,郑龙华在他的家乡浙江临安启动了“生命之光”——一个免提摄影师与100位残疾人精英对话的摄影活动。两年多的时间,他光是港澳台就走遍了100多个县,行程6。371.9万公里,采访了1,000位各行业的残障精英,拍了4张照片。5万多张图片,52万字文字材料,19采访笔记。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他拍摄的65,438+000名成功残疾人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师与中国100名成功残疾人的对话,展示了那些没有健全手脚甚至不能直立行走的残疾人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是关注他们的肢体。虽然拍摄更具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励。”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成功的残疾人:失去右手却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因童年患病双腿行动不便而创办“姜敏软件”的杀毒软件专家王江民;甘肃清水县秦婷镇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袁建明,虽然由于先天性佝偻病身高不足1米……郑龙华想展示残疾人“健全”的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这些残疾人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做事,每个人都应该更加努力。”
当郑龙华努力工作时,这些照片鼓励了许多游客。北京市第四聋哑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觉得很迷茫。但是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工作。”他指着一张残疾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感受到她的努力!”"
北京市第四聋哑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地震后,那里的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了残疾人。他们需要用这些故事进行励志教育,勇敢面对生活。”
在1岁跌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生命的磨炼并不陌生。他手腕间夹着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都被拒绝了,找工作碰壁了...当他陷入困境时,他的同学送了他一架旧照相机。22岁开始用手腕操作这个“精密仪器”,给村民拍照。两年后,他在上海获得了一等奖。
“摄影第一次给了我自信。我以前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其他摄影师拍着我的肩膀说‘老郑,拍得好’,我就觉得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创作出艺术上的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经历和其他人不一样。郑龙华认为“困难比成功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更敏感。有时候,你的眼神,不屑的动作,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残疾人来说可能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会想得更多。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近年来对残疾人的社会保护改善很快,包括教育和就业,但“仍然落后于社会发展”。在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原则:在帮助残疾人时,必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让他做他能做的。例如,残疾人有时需要自己工作,而不是等待帮助。
5.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想要没有手臂的飞翔
杨佩,女,汉族,出生于1990,身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他被高压电击。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现在小杨佩和她妈妈去北京工作了。她一直有一个愿望。等她有了一笔钱之后,她会继续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希望以后能有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孟茜街村的杨佩有着许多不安分的因素。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高压线杆的斜拉索。9岁那年,有一天午饭后去上学,她习惯用手拉斜拉索,没想到斜拉索已经松了,撞到了高压线。
命运瞬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截肢,对于还没有开始辉煌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荒废,生命的缺失。
从那以后,家庭变得更加困难,父母不得不另作安排:父亲在家陪弟弟,母亲带她出去打工挣钱。没有双手,很难照顾自己,更不用说打工赚钱。小杨佩慢慢练习用脚代替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脚。但是现实太残酷了。没有单位愿意接收没有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
杨佩非常清楚,残疾人必须自力更生,充满自信,才能自立。自我提升需要自己的技能。没有专业知识,一个人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己的条件找一个合适的专业,然后好好学习,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凑钱,她的梦想是攒够钱完成学业,让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个残疾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没有双臂的艺术家和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他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他能在逆境中生存。她平凡,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平凡,默默无闻;她是非凡的,她能在逆境中追求精神升华,甚至乞求,为了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