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长流水原创|主题|欣赏|摘要
作者简介刘真,原名刘青莲。山东夏津。1939加入革命,1943加入中国* * *。战争期间,他当过宣传队演员和交通警察,致力于战场宣传和救援。解放后参加反匪斗争,任文工团创作办公室主任,曾在东北鲁迅戏剧学院、中国作协文学工作室学习,1954开始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副主席。1941年,刘真开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并于1948年在散文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发表了自己在战场上的通信、随笔和特写。1951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好阿姨》在《东北文艺》上发表,此后又陆续发表短篇小说《春姐》、《小容和我》,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获得好评。进入新时期以来,她的创作热情也很高,先后出版了小说《黑旗》、《她好像懂一点》和报告文学《一片叶子》。她还先后出版了《林忠路》、《长流水》、《三峰骆驼》、《英雄的音乐》、《玫瑰》等作品集。刘真的作品大多使用第一人称,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物融为一体,以流露真情和丰富的抒情性描写战争年代和现实生活,歌颂人民美好的情操和纯洁的心灵。刘真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62的短篇小说《长流水》。
十三四岁的时候,很懵懂。我家住在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时候不知道山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山有多高。1943年春天,党把我送到了太行山,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山的样子。我全家从山东来到冀南参加革命工作。因为敌人的扫荡,济南地委党校搬到了太行山,我被送到这里学习。组织部王处长问我想干什么,是想整风还是想上学。我要和在座的大同志们一起整风。没想到旁边一个女同志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去上学。我不服气,坚持参加整风运动。王主任同意了,安排我加入第六组。组长是那位女同志,她叫李云峰,是枣南县妇女救援协会的主任。抗战前,她在济南领导学生运动,三次被军阀逮捕,都是她做商人的父亲用银元买的。父亲对此非常生气,所以她就跑出了家门。现在,她是我们县委的成员。我们队有十几个女同志,凤姐年龄最大,也是最老的。她对我很好。人家在读很多书,她却让我去学小学的语文和算术课本,她粗暴地命令我认真读完。一点也不马虎。她在群众中很有威望。我们居住的村庄正在进行反霸斗争。如果有什么事,房客们总是找她。而且只要她去,保证能圆满解决问题。但是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对我这么严格。因为在敌战区的时候习惯了一个人跑,不适应凤姐的这种约束。后来听说她曾经有一个很好的爱人,但是就在结婚前去世了。我听了很难过,但凤姐似乎很平静。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这个大姐姐。每当我对她生气的时候,一想到她牺牲的爱人,我就感到愤怒。然而,在一次会议上,我忍不住了。她管别人叫同志,却把我当孩子,不断批评我。会后,我很生气,没看课本就跑出去了。我跑到河边唱歌。一首歌唱了十五首。天黑了,回到宿舍就唱着歌钻进被窝。但是姐姐一把抓住我,让我马上做作业。8月,大姐颈部淋巴结结,需要去卫生所调理。她走的时候还委托别人严格要求我学习。说我姐的痘痘很气人,我很难过。我追出去问她是不是生我的气了。她流泪了。她给了我一个新的笔记本,让我每天写日记,锻炼思维,写作。她亲切地对我说:“将来你会明白,革命需要有文化的好干部。”第一次顺利听她说话,第一次写日记。整改后,我上了半年中学。敌人最后一次扫荡太行山时,我病倒了,去卫生院休养,和大姐住在一起。我跑进门,看到她瘦了。因为缺乏必要的药物,淋巴结结核已经扩散到全身。她的一条腿完全不能动了。我很难过。大姐变了,变得温柔善良。我的到来使她非常高兴。我发烧,呕吐,说胡话。我想家了。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姐姐就会坐在我床边,让我喝开水,给我唱歌。后来医生用针灸控制了我的疟疾。姐姐想看我的日记。我很害羞,也有点害怕。这时,一个男人走进来,给我拿了两双我妈织的袜子。一提到妈妈,我的眼睛又红了。我给了我大姐一双袜子。看了我的日记,她说我有进步,但也批评了我的一些消极思想。一听到批评,我的脾气又回来了。吃饭的时候我生她的气。她耐心地批评我,开导我,但我不听。睡觉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念家乡和平原。大姐也没睡。她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保尔,刘铁和祥林嫂。她的故事慢慢融化了我的心。白天,我求她讲故事。她下了床,我在她被子下发现了厚厚的书。我觉得自己很渺小。跑出小小的家乡,我第一次看到眼前有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我大姐跟我说,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开放了,一楼的书足够你看了。1944年秋,小报刊登了河北平原战役胜利的喜讯。姐姐连忙让我去找孙医生。我拼命的跑,等孙医生来了,已经没有特效药了。我只是和我姐小声说了半天,安慰她,让她冷静下来。大姐忍不住给工作的县城写信,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还让我问有没有回复。身体一天天好起来,终于要和最后一批整风队员一起回平原了。我多想背着我姐姐,和她一起回到我们的工作岗位上。我给她袜子,她不要,告诉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哭了。临走的时候,她给了我一个小本子,让我记日记,写的很详细。我走后,经过三天的行军,终于看到了华北平原和通往战场和家乡的路。在艺术团过了两年紧张而快乐的生活。直到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我们在中原开战的前一天晚上,一个老人送了我两双袜子,是我大姐织的。老人告诉我她少了一条腿,我更加难过。我把我的日记给了那个老人,并请求他把它给我的姐姐。在前线的三年里,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艰难的征程。但是我总觉得我姐拄着拐杖陪着我。直到15年后,1960,我偶然听说大姐是某地委党校校长,来省委开党代会。我高兴又激动,跑上楼哭着抱住我姐。摸着她的假肢腿和脚,我的心在颤抖。她的头发变白了,还夸我长大了。她又拿出了我的前两本小日记。看着歪歪扭扭的日记,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狂野傻傻的小女孩。这个时候,我觉得姐姐给我的一切都是珍贵的,包括她的批评和严格要求。我更爱我的姐姐,我爱她永远年轻向上的心。我姐姐告诉我,她已经和孙博士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作品欣赏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十三四岁是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是一个贪吃、嗜睡、贪玩的时代,是一个无数美好幻想刚刚萌发的时代。在红旗下长大的新中国儿童曾有过如此美好的时光。父母的关心,学校老师的帮助,整个社会的关心,让家庭充满欢乐,让学校充满友谊,让社会充满温暖。但是,在枪林弹雨的年代长大的孩子,不可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在这样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虽然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但确实是孩子。但是在革命的队伍里,他们就像成年人一样。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祖国的光明,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承担了两个历史重任:为祖国而战,为革命而学。在学习中战斗,在战斗中成长。虽然没有正规的学校,没有像样的教材,没有专职的老师,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宝贵的,他们的老师是伟大的。老师不仅教他们文化,还成为他们成长的引路人。刘真的短篇小说《长流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3岁的孩子,在特殊的环境下,在特殊的老师指导下学习成长。这部作品篇幅很小,但时间跨度很大。作者用第一人称,从“我”1943到建国后1960去太行山。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女孩已经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小说的名字《长流水》形象地比喻了一个人走过的人生道路,有激流险滩,也有艰难曲折。虽然作品以“我”的口吻开篇,但作者真正要讴歌的是李云峰,这位一步步培养“我”,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老师。这是一个彻底脱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他作品中“我”的好姐妹和引路人。她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学生时代,她领导了济南的学生运动。为此,她三次被军阀逮捕入狱。是她的父亲,一个商人,用钱一次又一次的收买了她。不久,她干脆跑出家门,毅然加入了革命战士的行列。她放弃了丰厚的家庭生活,失去了即将成为伴侣的爱人。严酷的现实和艰苦的奋斗,让她变得成熟、世故、刚毅、坚强。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已经是县委委员,妇女救援协会的理事。她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村民们都喜欢她,愿意接近她。房客们来问她任何他们不明白的事情。她很乐意回答这些问题。有些人活不下去了。她去劝劝。有的夫妻吵架,婆媳合不来,她又想办法劝。我已经尽到了一个合格女干部的责任。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革命事业。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她深知文化知识对革命斗争的重要性。所以在“我”的教育上,她是严格细致的。但是她的心很善良。“我”生病的时候,她在床边照顾我,给我唱歌。在懵懂的“我”对她生气的时候,她给“我”讲革命故事,慢慢开导“我”。生病休养前,她还会给我发日记,鼓励我好好学习文化。甚至在“我”要上前线的时候,她还织袜子给“我”。我,一个调皮的女孩,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也正是在她的鼓励下,我一步步成熟,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她仍然有坚强的毅力。身患重病,她依然关心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尽管她失去了一条腿,但她仍坚持工作。虽然“我”有时候并不理解她的苛刻,但在战场上,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出现在“我”面前的精神支柱。作品中的“我”也是作者塑造的更丰满的形象。从少年到成年,从幼稚到成熟,“我”在奋斗的考验中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作者用第一人称将作品中的“我”与自己有机地融为一体。“我”与其说是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不如说是作者自身成长道路的写照。第一人称的使用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小说的情节过程温和,小说的事件普通,小说的人物普通,小说的语言简单。整部作品的风格,就像长流的水,缓缓流过。这部作品的思想是深刻的。